top of page
搜尋


【大埔昔日稻米生產概況】
李紳憫農詩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 粒粒皆辛苦。」可知農民的辛苦,粒粒皆辛苦亦可形容稻米的種植。 早期新界農民以種植稻米為主,民以食為天,畢竟米飯是南方最主要的糧食。新界除元朗、錦田、石崗、洪水橋外,大埔亦是一個稻米主要的產區,林村方面由白牛石、梧桐寨、寨...
T Post
2021年12月16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165 次查看
0 則留言


【大埔三門仔村與漁民新村的蛻變】
大埔三門仔村為一條歷史悠久的漁村,位於白沙頭洲東部近白排角(即現在船灣淡水湖副壩溢水區附近)。昔日白沙頭洲和伯公咀之間有兩個小島(東頭洲和另一未名小島),形成三道小水道,連接船灣和赤門,因此名為三門仔。詳細而言,所謂三門,一為伯公咀與東頭洲北端水道,二為東頭洲與白沙頭洲的三...
T Post
2021年12月9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145 次查看
0 則留言


【昔日旅遊佳麗地—大埔林村】
沈思編校上世紀 30 年代黄佩佳的《新界 風土名勝大觀》中描述 : 「林村,去大埔之西北一英里許,居大帽山與大頭羊山之 間,中為大平原⋯⋯土人稱之曰林村洞, 林村者,村野多林木之謂也,全洞共有村落二十八 。分別是白石、水窩、大芒輋、 沙埧、麻布尾、寨吉、梧桐寨、大菴山、...
T Post
2021年12月2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259 次查看
0 則留言


【從採泥區發展成豪宅地段-大埔山塘】
以前新界的旅遊景點,往往有一些描述生動而有趣名字,如「獅子滾球」。 大埔「獅子滾球」有兩處,一處在海上弓洲, 一處在山 塘山上。山塘有一個名為石獅山或獅石山的山頭,由幾塊巨型岩石組成,其中最大塊的岩石有 8 至 10 米高 ,...
T Post
2021年11月25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84 次查看
0 則留言


【援助農民 修橋鋪路 嘉道理農業輔助會與嘉道理農場】
新界是一個農業社會,40、50 年代仍然採用傳統農耕方法,故勞力多而生產量不大,農業經濟停滯不前。 賀理士和羅蘭士嘉道理兄弟,於 1951 年 9 月創設嘉道理農業輔助會(英文簡稱 KAAA),與政府漁農處分别推動農業改進和援助農民。供應工具與資金,並指導生產技術,令農產品...
T Post
2021年11月4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48 次查看
0 則留言


【高山水坑如龍盤踞-九龍坑村】
九龍坑村分為老圍與新圍,位於大埔與粉嶺之間,區分 屬於大埔。村名由來傳說是村後高山有多條從山上流下 的水坑,如九龍盤踞故名之,如今山中樹林茂密已不復 當年草木稀疏而能清楚辨識。 村內有一所九龍坑育賢公立學校,有課室 4 間,另有一 個籃球場,創辦於 1946 年,而於...
T Post
2021年10月31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132 次查看
0 則留言


【二潭美景令人歎為觀止-烏蛟騰與新娘潭(下)】
大埔烏蛟騰,背倚吊燈籠,前面東南方為橫嶺,西南方為八仙嶺,三面環山,形勢絕佳。村後有大型河澗流下, 越村谷而與村前西部坑澗合流,流入船灣淡水湖。兩澗分別在村前南方及西南方急流形成照鏡潭及新娘潭,地勢使然分別形成兩條壯觀的瀑布。 早在 20 年代詩人鄧蘇齋已有賦詠兩潭:...
T Post
2021年10月7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59 次查看
0 則留言


【從前客商歇腳站-大埔烏蛟騰與新娘潭(上)】
大埔烏蛟騰,位於沙頭角與大埔之間新娘潭對上的山 谷。是唐代隴西李氏傳人,宋代李火德後裔子孫建立的一條村 ,至今有接近 500 年歷史。村有三姓 ,姓王、姓劉及姓李,但王、劉二氏人丁單薄 ,而李家人丁興盛 , 繁衍不息 ,分佈於新界各地,如沙田、吉澳等,烏蛟騰...
T Post
2021年10月3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68 次查看
0 則留言


【雜姓群居的客家村落-大埔汀角路與汀角村】
1955 年政府興建新界大沙公路,即由大埔廣福橋開始, 沿着吐露港岸邊,經大埔舊墟到達沙頭角,該段道路已築至下坑,1956 年便會通至大美督,途經船灣及汀角村; 汀角村民大表歡迎,認為可改善水陸兩路交通,兼且可發展漁業 。 1956...
T Post
2021年9月24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203 次查看
0 則留言


【知己三人半日遊園誦經禮佛 - 大埔錦山半春園】
大埔錦山石鼓壟一帶,30 年代起就有很 多修道的道場。有名的如大光園、靈顯法 院、慈雲法宇、攝提精舍(般若精舍)、 隱廬等。 大埔錦山山腰有一座園林式住宅名為半 春園,位處古松山,園主黄筱煒,又名黃 德煒。黄氏早年受職於文咸街源安保險 公司,職責是到南洋各埠調查客户情況,...
T Post
2021年9月17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145 次查看
0 則留言


【船灣六鄉歷史性大搬村】
大埔六鄉新村的六鄉,是指昔日大埔船灣的六條村莊, 分別是金竹排、橫嶺頭、大滘、小滘、涌背及涌尾。 30 年代黃佩佳先生在《香港本地風光》記述「大埔海之 北,有半島斜出,約一英里半,啣接螺角洲。東有海灣, 綿亘一英里,北望八仙嶺,有甫心排、洞仔、圍下、黃...
T Post
2021年9月9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728 次查看
0 則留言


【省躬草堂廣成宮與扶乩濟眾藥方】
大埔舊墟省躬草堂,為私人集資民間慈善團體,歷年來贈醫施藥,施粥派衣,賑災扶貧。 草堂供奉崆峒廣成大 仙,大仙乃明朝小説封神演義中十二金仙之首, 誕辰為農曆六月初六。 大埔舊墟省躬草堂創辦人,是廣州殷商,得廣成大仙乩示世情將有大變,速覓一水陸相連的桃源地,另建新堂 。其後於...
T Post
2021年9月2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288 次查看
0 則留言


【日軍佔用 傳聞鬧鬼 - 大埔理民府】
新界行政機構的組織,開始於 1899 年,最初由駐大埔助理警司管理,兼仼裁判官之職,繼由土地官辦理田土測量及編造土地冊籍事務。 1907 年設北約理民府於大埔圓崗山上,助理警司岀任理民官之職,此為新界設立理民府的開始。 1910...
T Post
2021年8月26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235 次查看
0 則留言


【歷經六度變遷 - 大埔頭松園仙館】
松園仙館前身為綠野僊館,位於新界大埔公路 14 咪近大埔頭。僊館地段建設於 30 年代後期,佔地約 9 萬平方 呎,初期純為道教人士靜修地點。但據大埔頭村中父老記憶,40 年代,這地方是一名為華樂園的果園,盛產荔枝和木瓜。40 年代末華僑商人鄧綽然投資建設成為綠野僊館,並於...
T Post
2021年8月20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98 次查看
0 則留言


【由大埔舊警署 到活化歷史建築的綠匯學苑】
1898 年,英國租借新界後,在大埔起了一座警署,由差人維持治安,當年居民稱之為綠衣樓。差人頭戴大竹帽, 身穿布質厚而有靭力的青斜綠色制服,所以差人舊稱為「綠衣」,差館便成了綠衣樓。昔日童謠便有 : ABCD, 大頭綠衣,捉賊唔到,猛吹BB 。...
T Post
2021年8月6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100 次查看
0 則留言


【供奉陶瓷行業神祇 大埔碗窰鄉樊仙宮】
大埔碗窰樊仙宮,又名樊仙廟,位於上碗窰村,供奉的是陶瓷行業的神祇。 樊仙宮由碗窰鄉 10 條村共同管理, 10 村即:荔枝山、桃源洞、上碗窰、下碗窰、張屋地、 新屋家、半山洲、元墩下、燕岩、打鐵屻。 碗窰村是由文、謝兩族在明朝時開闢經營窰場,清康熙遷海令初次復界後謝氏不願再...
T Post
2021年7月22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114 次查看
0 則留言


【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 抵禦日敵屢立戰功】
中國是擁有五千年文化的國家,歷史源遠流長,作為一個國家的國民,應該要認識自己國家的歷史,國民身份認同可以給人歸屬感,是一種動力,令人生有目標,更加明白為國之重要。 香港雖然在百多年前給英國強租成為殖民地,但是,生於香港的原居民,全部皆以中國人自居,這種中國人民身份的認同,令...
T Post
2021年7月8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59 次查看
0 則留言


【北盛街的吊腳樓臨河商鋪】
40 年代末大埔北盛街建成的吊腳樓式臨河商舖,是因地制宜的特色建築物。50、60 年代北盛街食肆林立,是大埔最繁榮街道之一,70 年代初更進入黃金時代。 50 年代末大埔墟急速發展,一般小販皆以北盛街為大埔墟經濟中心。為適應需求,1960...
T Post
2021年7月2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187 次查看
0 則留言


【「鹹水龍」騰出 太和邨驚艷蛻變】
大埔的公共屋邨有 7 個,其中以舊有地方命名的有 5 個, 分別是廣福邨、富善邨、運頭塘邨、寶鄉邨與太和邨。 對應地方是廣福道、富善街、運頭塘、寶鄉街,而太和之名相對陌生,由於年代久遠。遠在 1892 年,大埔七約在如今富善街立市,名為太和市,與大埔墟(舊墟)分庭抗禮。20...
T Post
2021年6月24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98 次查看
0 則留言


【大埔墟火車站華麗轉身——香港鐵路博物館】
九廣鐵路(英段)於 1910 年 10 月通車,當時全線擁有 5 個車站及 1 個臨時旗站,分別是尖沙咀站、油麻地站、 沙田站、大埔站(大埔滘)、大埔墟旗站及粉嶺站 。 1913 年,鐵路局在臨時旗站興建了極具中國特色建築的 永久車站,並命名為大埔墟站,位置就是今日的香港鐵...
T Post
2021年6月18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51 次查看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