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坑村分為老圍與新圍,位於大埔與粉嶺之間,區分 屬於大埔。村名由來傳說是村後高山有多條從山上流下 的水坑,如九龍盤踞故名之,如今山中樹林茂密已不復 當年草木稀疏而能清楚辨識。
村內有一所九龍坑育賢公立學校,有課室 4 間,另有一 個籃球場,創辦於 1946 年,而於 2004 年停辦。50、60 年代很多新界鄉村子弟都會因生計而遠赴英國,1963 年 曾讀育賢公立學校的大窩村村民黃牛成為第 1000 個赴英 謀生的鄉村子弟,引為佳話。
據鄉賢邱東先生 80 年代在報章介紹:「九龍坑村居民有 彭姓、李姓及葉姓,他們從沙頭角戶洲塘、大埔洞梓遷 居而來,而元嶺的李姓,是在 1896 年從橫頭嶺林遷居到 此。由九龍坑通往流水響山凹之間,有一地方名為雲山 下,因該地方於春夏時期,常被雲霧遮蓋,因而得名。 但雲山下地段,不屬大埔,屬北區管轄。
「雲山下為昔日九龍坑、泰亨、林村等村民通往沙頭角 必經之路 。日據時期,村民利用雲山下之通道,擔挑火 水、番梘、火柴、藥物及日用品前往內陸龍崗、淡水等 販賣;回程時購買米、糖等返港。由於此路比較偏僻, 可免受日軍檢查。現時這條通道被區域市政局闢作旅遊 路徑,建設郊野公園,燒烤場地,並改善道路,可通往 流水響、鶴藪等旅遊地區。
「80 年代,政府建造高速公路連接粉嶺上水,將九龍坑 橋頭村的通道封閉,村民岀入,需繞道而行,諸多不便 ! 怒火中燒,長期不便情況下,鄉民聯合九龍坑、元嶺、大窩、橋頭,合 4 村之力,群起抗議政府措施不當,罔 顧民生,並透過大埔鄉事委員會,極力爭取改善 4 村的 交通。多年交涉下,有關當局終肯讓步,承諾建造行車 天橋,事件擾釀多年,終獲解決。」
九龍坑位處一條連接沙頭角至大埔的古道上,1925 年, 有客籍人士在合雲山腰建立盤王古廟,為善信問卜診 病,祈求平安,因而香火不衰。及後古道人迹罕至,盤 王古廟亦轉趨沉寂,平日廟門關閉,特別日子才有人上 香拜祭。由於盤王古廟離開九龍坑村頗遠,村民亦鮮有 知這廟存在。
盤王古廟有兩個重要活動,農曆 2 月初八的「起太平福」 和 12 月初八的「還太平福」,其中以「起太平福」最為 熱鬧。數十名善信從遠方前來,徒步到後山古廟參拜。 中午時份,在廟外設立祭壇,供奉三牲酒肉、豬頭豬尾、果品素菜,茶煙酒飯,由廟祝帶領信眾,請各路神靈下 凡飲宴。
盤王古廟建於清末。主祀盤古大王,是中國傳說開天闢 地的始祖,配祀華佗、譚公、觀音、惠東石門山眾仙姐 等。廟內壁鑲有 1925 年「合雲山觀音廟大石碑序」。拜 盤王者原為西南少數民族瑤、畲、苗、黎等族,師奉盤 王為畲、瑤族之祖先。
「浩然廬」位於九龍坑山軍路起點,門牌為橋頭村 1 號, 由潘天保興建於 1932 年,樓高兩層 ,且有一個大花園, 外有圍牆,大宅採用中西合璧設計,建築富有近代色彩。 其中屋頂更有中式建築常見的鑊耳山牆,被古蹟辦評為 三級歷史建築。
衞奕信行山徑第八段,由元墩下至九龍坑山;九龍坑山 頂雖然是第八段的終點,但是離開還是要經過鶴藪水塘 或沙羅洞。故大部份遊人都會選擇以大埔頭作為起點, 並以鶴藪水塘,即第九段中段為終點。
香港電視廣播公司於 1968 年 6 月 29 日宣佈位於九龍坑 山的電視轉播站落成啟用。九龍坑山的轉播站是繼青 山、南丫島之後的第三個及地勢最高的轉播站。大埔、 上水、粉嶺、淡水湖、金錢村及羅湖西部均可淸晰地免 費收睇無綫電視節目。
大埔社區小故事
撰文:Ping Wo Chu
相片提供:大埔老照片 朱森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