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T Post

【昔日旅遊佳麗地—大埔林村】


沈思編校上世紀 30 年代黄佩佳的《新界 風土名勝大觀》中描述 : 「林村,去大埔之西北一英里許,居大帽山與大頭羊山之 間,中為大平原⋯⋯土人稱之曰林村洞, 林村者,村野多林木之謂也,全洞共有村落二十八 。分別是白石、水窩、大芒輋、 沙埧、麻布尾、寨吉、梧桐寨、大菴山、 小菴山、龍亞、龍亞排、大菴、上田寮下、 下田寮下、社山、八擔豬、泉水井、新村、 塘面、新塘、平塱、新屋仔、放馬埔、鍾 屋村、新屋排、坑下埔、較寮下、圍頭。」


到了 2017 年林祿榮編的大埔林村誌記載林村鄉當時有村落 26 條,分別為較寮下、 坑下莆、鍾屋村、塘上村、放馬莆、上白 牛石、下白牛石、圍頭、龍丫排、田寮下、 社山、坪朗、大菴、大菴山、小菴山、大 陽輋、新塘、新村、蓮澳李屋、蓮澳鄭屋、 梧桐寨、南華莆、水窩、寨乪以及麻布尾。80 年來林村村名的變更,大異其趣。


《Throughout the Seasons》作者香樂思 ( Geoffrey Herklots ) 在 30 年代對林村情有獨鍾,經常硏究林村的花草樹木,飛禽雀 鳥。 其文章有說及林村入口三渡坑石橋, 及甚少人知,甚少人到的林村飛瀑 。


50 年代的報章,對 70 年前的林村有深刻 有趣的描繪:


「50 年代,林村是一處理想郊遊地方, 尤其是集體旅行,因為林村有個大廣場, 有森林,有草原,有高山,更有平陽,有 迂迴的小河,有千百頃良田 。


「林村獨特之處,是山多,村落多及雀鳥多 。每一條村落都傍着小小的森林⋯⋯ 一進入林村,雀鳥便會迎人,叫聲不絕, 自由歌唱與跳躍⋯⋯


「林村位於大帽山麓,距離大埔墟約里許,由大埔公路往粉嶺方向行走,過了大埔頭村和水圍村,行約 10 分鐘,經過快 樂亭,有條石橋橫跨在公路的左側,過了石橋,有蜿蜒的阡陌,引至林村的坑下莆村。


「我們沿着公路往粉嶺方向行走,白樟樹莊嚴地和路面並列,樹的行列給石橋入口處切斷,一個鐵板寫着林村。


「穿過火車橋,再行 10 餘分鐘,到達一條小路入口處,右面有一個木牌,寫着林村鄉三個字,越過一座破舊的石橋⋯⋯鳥兒在歌唱,老牛蹲在兩旁。


「看見一塊官立林村農場試驗所的木牌, 竪立在路旁,旁邊一條小石橋⋯⋯」


50 年代的三渡坑,即現今尼龍壩位置。 消失的歷史地標,昔日林村入口三渡坑石 橋,是如今尼龍壩保華橋位置。


《新界風土名勝大觀》記載 30 年代林村: 「鍾屋村祠堂最是宏壯,內有師德堂,附設家塾⋯⋯鍾屋村有荔枝樹百餘株,多為和枝及桂味⋯⋯只售五六銅圓 ⋯⋯」


「現代徐霞客」旅行家李君毅在1966年 《華僑日報》一篇名為《加速拓展境內旅 遊區域芻議》說:1948 年前後,一般人 都對林村谷飛瀑感到陌生。文中所說林村 飛瀑即現今梧桐寨瀑布 。


50 年代的報章,對林村群瀑有如何下的描繪:


穿過深密的樹林,到達一個小潭,潭上有 一短小瀑布,仰首高望,巨瀑仍然高懸山腰,滾滾而下。


從小潭到巨瀑感覺困難重重,因為小潭三面都是懸崖峭壁,兩旁長滿青苔荊棘,沒有路徑可通,行人止步⋯⋯


50 年代,林村群瀑,沒有前人發掘,沒 有正式路徑可通,由中瀑到主瀑,困難重重 。全憑自我歷險,開闢路線。


林村群瀑在當時仍未正式命名,只以第一 瀑,第二瀑,第三瀑相稱。


李君毅在《登山臨水篇》認為以林村群瀑命名最為恰當,但吳灞陵卻將之命名為梧桐寨瀑布,沿用至今。


無巧不成話,50 年代林村兩大旅遊地點, 仍然是今時今日熱門打卡地點。天后宫、 許願樹吸引萬千信眾,梧桐寨瀑布經常有 旅遊人士到訪。60、70 年代,不少學校 都以林村為集體旅遊地點,林村是昔日旅 遊佳麗地確是名不虛傳的。





大埔社區小故事 撰文:Ping Wo Chu

相片提供:大埔老照片 朱森

259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