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知己三人半日遊園誦經禮佛 - 大埔錦山半春園】

  • 作家相片: T Post
    T Post
  • 2021年9月17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大埔錦山石鼓壟一帶,30 年代起就有很 多修道的道場。有名的如大光園、靈顯法 院、慈雲法宇、攝提精舍(般若精舍)、 隱廬等。


大埔錦山山腰有一座園林式住宅名為半 春園,位處古松山,園主黄筱煒,又名黃 德煒。黄氏早年受職於文咸街源安保險 公司,職責是到南洋各埠調查客户情況, 英年協助其父管理永利威酒莊業務;中年 入道嗇色園赤松黃大仙祠,對該園福利事 業,推動至力,後奉乩示,皈依佛教,創 辦哆哆佛學社。


1930 年代初,慈祥法師在錦山建成大光 園,依山傍水,除修行外並經營果園,而 且打算再購地擴展。黄筱煒得知那裏環境 清幽,水源豐沛,陰差陽錯,竟捷足先 登,購得大光園相鄰土地,修建半春園, 闢殿供佛,更赴浙江普陀山皈依一代大德 高僧印光老和尚,並遷哆哆佛學社於半春 園內。


半春園的得名濫觴於早年黃筱煒居士,定 期與兩名知己前往半春園作半日遊,交流 佛學及誦經禮佛,「半春」二字,內含「三 人半日」之意。早期的半春園入口有一副 嵌字聯,是寫於 1938 年,聯曰「半日參 禪無我無人無漏果,春光輪照亦商亦道亦 田園。」對園中的景況描繪得可謂極致。


半春園依山而建,園門貌如城樓,入門即是大雄寶殿。再往前行則為觀音殿、德煒堂、望雲廬、慧觀樓等。旁側又有七寶 地、八功亭、牌坊等。園內泉石花木、樓 閣亭榭,布置得極盡天然之妙。園內又有 「夢月池」與「源流不息池」兩個水潭。


黄筱煒於 1951 年在其聯合道寓所創辦一 所義學,名為耀山免費學校,以紀念其先 父黄耀山。義學有課室 4 個,收容學生百 多人;其後黄筱煒將學校交予哆哆佛學社 管理,但學校經費開支,仍其獨力支撑。 哆哆佛學社接辦義學後,隨即向政府申 請建校,以求百年樹人之實現,獲政府 在九龍城嘉林邊道撥地 16000 呎玉成其事 。1954 年耀山義學新校舍建造完成,有 課室 6 間,分上下午班,共收容貧苦學生 600 餘人。


50 年代,半春園以哆哆佛學社名義在崇 德街 1 號贈醫施藥,惠及貧民。


1956 年 5 月黄筱煒居士於養和醫院安詳 示寂,採用佛教儀式,在萬國殯儀館禮堂 辭靈,擇期舉行火葬,骨灰供奉於半春園 內。


50 年代,石鼓壟半春園為大埔名勝園林, 由錦山馬路可直達,向以環境清幽,花木 繁茂見稱。園內有半春農場, 歲晚盛產 桃花、芍藥無數,更有清艷脱俗,罕見的 白璧桃花,柔枝繁密,花蕾滿佈,待春而 放。園內有一條山溪蜿蜒流過,眾多植物 及魚池都是靠這條活水灌溉,溪上有 6 條 石橋,除增添景致外,也是遊人穿梭取景的熱點。


半春園亦是詩人墨客雅集之所,60 年代 詩人何壽康有即席詠園詩云: 嫁時天氣好尋春,碧草平湖照眼新。 松竹爭春分秀色,峰巒為嶂隔囂塵。 鳥圍花徑迎騷客,雲伴禪房招逸民。 路曲溪廻風物異,此鄉疑屬武陵人。


早期園內飲用水並不是溪水,是 1936 年 在半山鑿石為池發現泉眼,泉水清澈甘甜 宜為飲用,故立「源流不息」碑紀念之。


1967 年 11 月,半春園舉行佛像重光開幕 典禮,遺孀黃羅少珍女士遵從黄筱煒遺 願,正式將半春園移交香海蓮社管理,永遠作為佛法園地,租借與佛教團體專為弘 法修持之用。香海蓮社接管後,銳意經 營,將半春園改名為香海蓮社半春園,重 修大雄寶殿,香蓮花池,並先後增建地藏 殿、思親堂、藏經閣、觀音殿 。


1999 年,政府古物古蹟辦事處列黃筱煒 故居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而大雄寶殿、 德煒堂同玻璃屋皆列入香港三級歷史建 築。







大埔社區小故事

撰文:Ping Wo Chu 相片提供:大埔老照片 朱森

Comments

Couldn’t Load Comments
It looks like there was a technical problem. Try reconnecting or refreshing the page.
  • Facebook
  • Twitter
  • LinkedIn

©2021 by T-POST 大報.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訂閱表單

感謝您提交以上資訊!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