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舊墟省躬草堂,為私人集資民間慈善團體,歷年來贈醫施藥,施粥派衣,賑災扶貧。 草堂供奉崆峒廣成大 仙,大仙乃明朝小説封神演義中十二金仙之首, 誕辰為農曆六月初六。
大埔舊墟省躬草堂創辦人,是廣州殷商,得廣成大仙乩示世情將有大變,速覓一水陸相連的桃源地,另建新堂 。其後於 30 年代在大埔舊墟覓得佳地創建省躬草堂,面積 10 萬餘呎。內建廣成宮,高約 4 丈,莊嚴雄偉,軒昂巍峨。
廣成宮落成之初,供奉的廣成大仙像與廣州省躬草堂的如出一轍,大仙像是由廣州西瓜園一大銅器廠鑄造,高 10 尺,闊 6 尺,重約 300 斤,當年銅價為白銀 5 毫 1 斤。 40 年代日軍陷港期間,省躬草堂淪為日軍憲兵部,日寇竟悄悄將金光璀璨的廣成大仙像偷運往日本。廣成大仙 銅像遺失後,自 50 年代起,供奉的廣成祖師只以鑲於鏡框中的畫像代替。90 年代省躬草堂重建完成後,才由祥柏道長陶藝塑像成今日供奉的廣成大仙。
1936 年廣成宮落成之後,宮後建造三層高的道藏閣,3 樓存放道藏 200 餘册。道藏在日據時期幸保不失,亦為僅存,據聞價值不菲。2 樓為三清殿,地下則為儲物室。 當年新界建築高度有限制,最高只能建兩層,草堂能建 築 3 層高樓宇的幕後功臣為當時的岑買辦。岑伯銘為九 江人,一身兼三職: 有利銀行買辦、正金銀行買辦、渣 華船務公司總買辦,名字響噹噹,1926 年獲得荷蘭勳章, 與草堂主事人是莫逆之交。
樓高 3 層的道藏閣建築圖則,幾經申呈理民府也不獲批准。岑買辦得知,代為岀頭,據理向理民府力爭。大埔 理民府秘書朱德興謂礙於法案所限,難作人情上批准。 岑買辦不服,入禀向英廷交涉;英廷無奈,派大臣來港 調查此事。幾經波折,卒獲大臣批准,而草堂所持理據, 竟與風水樹有關。
事緣省躬草堂面對大埔吐露港,堂前有一大幅曬榖場地,地堂邊有一高大榕樹,村民名其為周大將軍。一年 颶風吹襲新界,大埔舊墟村落全遭水淹,幾浸沒瓦頂, 居民爭相逃避,爬上大榕樹頂才逃過刧難。如無高大的將軍榕樹,村民可能已被浸死過百人 。 這皆因全村均為矮屋,並無高樓,若颶風再臨,無高處避水,厄運在刧 難逃。英大臣體察實情,遂授意理民府批准草堂興建 3 層高樓。在 1990 年重建碑文中記載,省躬草堂於廣成宮後興建富善花園住宅物業,是在扶乩中得到廣成大仙所批准,並給予樓宇命名及方位的訓示。
大埔舊墟省躬草堂繼承了廣州草堂的宗旨,除弘揚道教,也開診所贈醫施藥,有一慣例是逢星期六、日,義診並扶乩藥方予病者。最為有趣之處,是草堂入口處懸有一木牌寫着:「本堂向不收受外間分文」,這是香港宗教廟宇極為罕見的一度風景。 省躬草堂裏還有多處乩文,如廣成宮後右側的如意廳牆上就懸掛着一幅廣成子的降筆,上書「人生五福壽為先, 富貴功名也枉然」。另一幅是回道人的乩筆,上書「鶴駕降鸞成面命,鵝書策世勵心修」,記錄着草堂以扶乩問事的歷史,可惜這古典道教儀式隨着老乩手辭世而後繼無人。
省躬草堂源於廣州,光緒 20 年(1894 年),歐洲和亞洲爆發鼠疫,疫情蔓延全中國,無法控制。省躬草堂的第一輩門人以扶乩方式,求得「廣成子」僊師降世,於廣州創設「省躬草堂」。後鼠疫得以消除,各弟子在「省躬草堂」正前方開設「聖和堂藥局」贈醫施藥。用扶乩 的方式求符求藥,給人治病 。
廣州省躬草堂於 50 年代停止運作,而香港的省躬草堂 直至如今尚是一個,通過古典道教儀式,達到修行、施善、修身的道堂。至於扶乩,一般認為是迷信,香港研究道教學者游子安博士在新書《道妙鸞通:扶乩與香港社會》就「扶乩」這玄妙入神的信俗文化展開學術探討,指出扶乩是道心與天心的信息交感,藉天人感應而悟事 窮理。
大埔社區小故事
撰文:Ping Wo Chu
相片提供:大埔老照片 朱森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