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烏蛟騰,位於沙頭角與大埔之間新娘潭對上的山 谷。是唐代隴西李氏傳人,宋代李火德後裔子孫建立的一條村 ,至今有接近 500 年歷史。村有三姓 ,姓王、姓劉及姓李,但王、劉二氏人丁單薄 ,而李家人丁興盛 , 繁衍不息 ,分佈於新界各地,如沙田、吉澳等,烏蛟騰 成為新界李氏的大宗祠。
昔日烏蛟騰有間客棧,供商旅投宿一宵補充體力,是客商人士的歇腳站。以便翌日趕船往西貢企嶺下 ,或搭船往沙田瀝源再趕往九龍城 。
為何烏蛟騰位處山區會有間客棧?原因就是當時烏蛟騰 村是內陸與九龍之間唯一孔道。內陸的客商早上從龍崗 或淡水到達沙頭角,搭船到谷埔,再沿山路到烏蛟騰已經是黃昏時候 ,迫不得已要在烏蛟騰度宿一宵。
烏蛟騰,又稱烏蛟田,本名烏龜田,傳說在立村時,有村民誤把大烏龜當作石頭堆砌成梯田的田壆,後來大烏龜從田壆走出來,故稱為烏龜田。當時烏龜田村民前往華界桐蕪墟(東和墟)趁墟,墟上人戲稱烏龜仔來了, 村民有感屈辱,遂將烏龜田改名為 「烏蛟田」。
烏蛟騰村山川鍾秀,地靈人傑 ,該村屬蜈蚣地,前後出了四位秀才。其中清末秀才李伯周建議將烏蛟田改名為烏蛟騰,意即「蛟騰鳳起」之意,乃吉祥之兆 。所提鳳起蛟騰總勝烏龜爬田,龜雖是四大靈獸之一,但終於棄龜而從蛟,李伯周卒於 50 年代中。
現今烏蛟騰有 7 條村,分別為老圍、田心、新屋村、新屋下、新屋家、河背及嶺背村,屬沙頭角的第十約。
烏蛟騰老圍祠堂有 4 座之多,3 座是姓李,另一座為姓劉。據清嘉慶 24 年(1819 年)編定的新安縣志,已有烏蛟田村的紀錄。關於立村的時間,蕭國健在《族譜 與香港地方史研究》一書中,認為烏蛟田村李氏的遷入, 與三擔籮及船灣涌尾李氏一樣,同在康熙 38 年 ( 1700 年 ) 。
沙田作壆坑李氏每年春秋二祭必定回烏蛟騰祭祖;而吉澳李氏雖然早已遷居吉澳,但仍在烏蛟騰設立祠堂。透過興建祠堂、春秋二祭,新界李氏族人仍保留了中國尚祀的傳統。
20 年代年中鄧蘇齋有一首詩名為烏蛟騰,對山川景物描繪甚詳。詩云: 七夕後一日,結侶遊名山,名山不在遠,依稀紫翠間。 鳴笛鼓輪去,波平鏡一環,天風澹蕩吹,塵慮爲之删。 秋山畫裏人,行行灣復灣,秋花作春態,點點紅斑爛。 蔭以萬樹綠,清涼境不慳,多情憐小鳥,隔葉語緜蠻。 潭水名新娘,見我忽開顏,如虹垂兩瀑,終日互潺湲。 還有一佳潭,無名等諸閒,因號曰起龍,題石石不頑。 飛雲與濺雪,森然不可攀,雙潭深莫測,百步相往還。 發源千叠嶺,一一聳青鬟,故為出山泉,奔放到人寰。 笑我來遊者,忘機似白鷴。
據《香港本地風光》一書,1938 年黃佩佳介紹:大埔烏蛟騰,原叫烏蛟田。該村屋宇散設四周,數約百數,居民近千,有昆益雜貨店,有覺群學校,生徒 40 餘人。田畝則在其中部,西北通南涌屋村直抵沙頭角,東北遠接荔枝窩,西則遙望橫山腳村,南達涌尾(經新娘潭)。
日本侵港期間,烏蛟騰是東江第五縱隊大本營 ,簡稱東江遊擊隊,由曾生任大隊長 。香港淪陷,烏蛟騰村的青年,為抗日犠牲者有數十名 ,村民為紀念彼等䕶國䕶鄕而捐軀者 ,皆以英雄看待 ,且立有英雄塚及抗日英烈士紀念碑於烏蛟騰附近 。
大埔社區小故事
撰文:Ping Wo Chu 相片提供:大埔老照片 朱森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