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T Post

【船灣六鄉歷史性大搬村】


大埔六鄉新村的六鄉,是指昔日大埔船灣的六條村莊, 分別是金竹排、橫嶺頭、大滘、小滘、涌背及涌尾。


30 年代黃佩佳先生在《香港本地風光》記述「大埔海之 北,有半島斜出,約一英里半,啣接螺角洲。東有海灣, 綿亘一英里,北望八仙嶺,有甫心排、洞仔、圍下、黃 魚灘數村,統稱船灣。」


朱維德先生在《香港舊景掌故新談》中對船灣六鄉有如下的描述:「船灣的六村都是傍山靠海立村,村舍貼山 而建,綠樹周繞,其前闢為耕地,層疊高下,畦畛交錯, 對外海岸,迂迴曲折,景色悠然如畫,六條村共有兩間學校。」「金竹排村後山嶺名三台頂,沿坡開鑿了 6 個 山洞,50 年代開採鐵礦,建有一個有規模的碼頭。」「橫嶺頭分新舊二村, 舊接近山咀,新村接近沙灘。」「六鄉前海後山,耕地不多,小滘開墾梯田,一直到岡頂, 名新堆田。」「大滘村的碼頭對上,有三光公立小學。」


1963 年,大埔船灣開展興建淡水湖工程 。由於受建湖工程影響,船灣淡水湖區附近的六條村莊,需要拆遷。 有關六條村的遷徙及賠償問題,官民多番協商,大部份村民希望政府能在大埔墟新建樓宇安置他們。聚居了十數代,超過 250 年歷史的船灣六條村的千多名居民,在 1966 年 11 月陸續由原村搬遷到 10 哩外的大埔新式洋樓居住,把原有的農村生活方式,改變為城市新生活。


政府在大埔墟廣福道海傍新填地,興建了 13 座,每座 4 層高的新式洋樓,安置這六村的 145 戶,1150 名村民。 每戶人家,除得到一層或多層樓宇永遠居住外,並獲得政府補償耕地農作物靑苖費,以及牲畜補償費,另加一 筆農地耕種補償費為每呎兩毫半。


大埔理民府透過政府新聞處舉行記者招待會,參觀採訪六村的搬遷情況,及聘請喃嘸先生為村民舉行傳統的躉符儀式;儀式作用是當有土木工程在原居民的鄉村或祖墳附近進行時,當地鄉民認為會使到風水受到破壞,更會驚動龍神、干犯土煞,影響家宅安寧,因而需要進行宗教儀式以冀「化煞」,祈求人、神平安。理民官表示 是項搬村是新界村落及人口數量最龐大的一項計劃。前後共花了 3 年多時間,首先在大埔填海建築新樓,補償村民果樹靑苖,為各村建造新祠堂及其他開銷,共花費 約 1700 萬公帑。


大滘村村民,在風水先生擇下良辰吉日,率先舉行躉符儀式。儀式中,由 6 名喃嘸先生,穿起大紅道袍,手中不停搖着小鈴,囗中唸唸有詞,在替大滘村村民的一座大王爺石壇及兩座伯公等壇座參拜。壇前擺上生豬及金 豬各 1 頭,雞項 1 對,齋菜 1 度,禮酒果品等,以享神靈,並表示將壇座遷移安奉,人囗平安,搬遷迪吉的意思。


理民官將新屋樓契及一大串鎖匙給予大滘村村民,村代表李官有表示,一家五囗可領取樓宇兩層及地舖一間, 這是根據家人多少及屋宇多少而定,原則上年滿 16 歲男丁可領取樓宇 1 層。


涌背村村民率先搬入大埔墟六鄉新村,該村共有 28 戶, 200 餘人囗,搬遷的車輛及人力,全由政府承擔,傢俬中包括農具及舊式橋櫈,連飼養的犬隻亦搬家。


1967 年 1 月,小滘村李氏家祠將祠堂遷往粉嶺畫眉山。 同年 4 月,金竹排新村王廣盛堂舉行開光禮,金竹排是最後的一條村莊遷入六鄉新村 。


六鄉新村向海一面闢了一條寶湖道,英文為 Plover Cove,亦是船灣海的英文叫法,以為永誌。在傍的六鄉新村公立學校亦為村中兒童延續了正常的教育。


是次歷史大搬村事件總算是圓滿的解決,至於日後有徵 收差餉及物業税,原居民丁屋等風波,已是後話。






大埔社區小故事

撰文:Ping Wo Chu

相片提供:大埔老照片 朱森

728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