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中醫碩士、 註冊中醫師倪詠梅「生蛇」,舊時中醫稱為「蛇串瘡」,西醫稱為「帶狀疱疹」。 古老傳說,當蛇串瘡環腰一圈就會死亡,實際上這並不會發生, 但是蛇串瘡奇異的生長位置及帶來的痛楚,卻每每被古人認為是靈異之事。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碩士、註冊中醫師倪詠梅表示,「記得在國內醫院進修期間,曾收治了一位 嚴重蛇串瘡的病人,他的蛇串瘡幾乎已經繞身一周,痛楚非常; 而最令人吃驚的是,在蛇串瘡的周圍卻用黑色的墨水沿蛇串瘡 畫了一條大蜈蚣!醫師問及他原因,他說在老家用土方治療不 成,病勢愈演愈烈,於是有老人用土方草藥調成汁畫了條大蜈蚣,說可以以毒攻毒。當然此法 並不管用,他見蛇串瘡已經成合圍之勢,急急趕往醫院求診。」
倪醫師表示,生蛇常見有三種證型,治法各有不同:
肝經鬱熱——蛇串瘡的患處會出現比較鮮紅的粒粒,而且灼熱刺痛;伴口苦咽乾,煩躁易怒, 大便乾或小便黃。「中醫認為病人由於肝鬱氣滯,久而化火, 肝經火毒,外溢肌膚而發。臨床上多數處方:龍膽草、紫草、板藍根等清肝瀉火。疼痛劇烈者, 加川楝子、延胡索以疏肝理氣止痛。」
脾虛濕蘊——這類病人的皮疹顏色較淡,疼痛不太嚴重。同時胃氣一般、不甚口渴,大便偏 爛。但發作時人會比較疲乏。治療時多數處方健脾利濕的藥物如茯苓、薏仁、白朮、蒼朮等。
氣滯血瘀——這類型是皮疹消退後局部疼痛不止,病人的痛楚表現會多樣化,即使不碰患處, 也會出現像電擊、火燒、刺痛, 或跳動的痛,有的人要觸碰患處才覺得痛;部份病人的發病位置會失去感覺,變得麻木。「這是由於濕熱毒邪雖退,但氣血凝滯未解,不通則痛,故皮疹消退疼痛不止。臨床上着重理氣活血, 重鎮止痛。多數會處方活血止痛之品,如紅花、桃仁、延胡索、 莪朮、珍珠母、生牡蠣、磁石 等。年老體虛者,加黃芪、黨參以益氣抗邪。」倪醫師說。
倪醫師補充表示,由於生蛇多數是濕熱為患,生蛇後痛楚良久未解多是虛實夾雜,較為複雜。如有生蛇者,應盡量清淡飲食,少食海鮮蝦蟹,並戒煙酒,盡快求醫,可免神經痛之苦。「現時西藥有帶狀疱疹的特效藥,臨床上很多人都是先往西醫求醫,用抗病毒藥減輕症狀,再尋求中醫止痛,亦是一個方法。當然,中醫中藥亦可處理生蛇的問題,並減輕日後神經痛的機會。病人可視乎個人需要,中西混合治療,或單純用中醫藥治療亦可。」
撰文/圖片提供:謝志榮
【夏天排水去濕 苓朮肉桂飲】
苓朮肉桂飲(1 人份)
材料:茯苓 2 錢、白朮 2 錢、肉桂粉少許。
做法:
1. 將藥材放入保溫杯中,先用熱水泡一下,倒出茶水。
2. 沖入 800 毫升沸水,焗 20 分鐘後,加入適量肉桂粉,拌勻即可代茶飲用。每天早餐、午餐後可各喝 1 杯。
功效:茯苓、白朮均為利水行濕藥,有助除體內濕氣;肉桂可利尿,排除多餘水份。此茶適合手腳易冰冷,平日愛 飲冷飲的濕重者服用。
注意:夜間頻尿者,晚餐後勿喝。
食療及圖片提供:倪詠梅醫師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