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T Post

【觀賞紀錄片可促進全方位學習?】



當電子產品成為兒童的重要學習平台,他們難免會造訪五花八門的虛擬空間,認識各種虛構的人物,這個世代,讓小眼睛接觸真實世界要比從前更為重要。在疫情及各種限制下,讓孩子透過觀賞益智紀錄片「走出去」是可行方案。央視早前推出了文教紀錄片《跟着書本去旅行》,馬上來了解。


國內電視製作團隊多年來推出了不少紀錄片,香港觀眾比較熟悉的有曾於 TVB 播放的《航拍中國》、《如果國寶會說話》、《舌尖上的中國》等。上述均為央視製作的紀錄片系列,《如果國寶會說話》介紹中國各地博物館收藏的文物;《舌尖上的中國》透過中華美食促進世界對中國文化傳統和社會變遷的認識;《航拍中國》為百分百以航拍機拍攝的紀錄片,於 23 個省、5 個自治區、 4 個直轄市和兩個特別行政區進行拍攝。


【到戈壁造訪詩詞中的玉門關】


今次團隊製作的《跟着書本去旅行》,特點是每集均由一位領隊、一批學生及一位教授組成,團隊以中小學課本的內容或某部經典著作為起點,在作者創作或描述的實境中進行教學。


其中一集的主人公是魯迅,這位生於富裕家庭的少爺, 13 歲家道中落要寄人籬下。他在《魯迅自述》中記下了悲慘的境遇:「我寄住在一個親戚家裏,有時還被稱為乞食者。」節目團隊帶領學生跑到紹興魯迅寄居的家,並邀請上海交通大學的王錫榮教授向在場的學生進行導賞式授課。


王之渙在《涼州詞》中有這麼一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昌齡筆下則有「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古代詩人相繼注入作品中的玉門關到底是個怎樣的地方?團隊在其中一集讓學生親自到甘肅省戈壁這古時重要西域貿易通道尋找答案。此外,學生還到了重慶杜甫名作《登高》、《八陣圖》的創作地方——夔州(現今的奉節)、湖北武漢崔顥筆下的黃鶴樓、李白詩中的白帝城。


近年教育局推動全方位學習,希望學校把學習空間從課室拓展到其他環境,讓學生在真切情境和實際環境中進行學習,提升學習力、解難力及培養正向態度等個人素質。


【在魯迅的百草園找何首烏】


實境課堂有利於全方位教育的實踐,然而要在校外打造課堂並不容易。像《跟着書本去旅行》這一類文教紀錄片就成為另類實境體驗。回到剛才提到的魯迅故事,他在中年時期撰寫名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散文作品,描述兒時家中後面的大園子——百草園和上課的地方——三味書屋。


團隊帶着孩子探訪這兩個地方,同學還有機會在遊逛百草園之後,摸一摸曾經是魯迅的玩伴,他曾經半信半疑「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烏。也許因為文章寫得生動有趣,同學都對園中的何首烏特別感興趣,老師馬上讓孩子看實物。「有點不好吃!」同學甲邊摸邊聞邊猜,「分子結構不太穩定!」同學乙笑着分析,「有濃濃的中藥味」同學丙做了一個嘗了苦味的表情。


紀錄片讓物事有血有肉地呈現出來,是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吸引人之處,雖然在屏幕前觀看的孩子未能親身接觸草藥,透過影片中學生們的反應表現,五感也會一下子被喚醒。當他們將來上課讀到這篇文章,或會彷彿聞到藥材的味道,學習的興趣和動力自然大大提升。魯迅下筆時為 1926 年,40 多歲的他描述兒時往事……透過一齣優質紀錄片,相隔 100 年的兩代人竟然遇上了。




撰文:劉倩瑜

7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