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T Post

【船灣淡水湖工程與三門仔新村】


故事應從政府建造船灣淡水湖說起,由八仙嶺俯瞰船灣海岸,船灣半島的尖角向東伸出有一堆島嶼,大部份是沒有淡水的孤島,很少村落。


淡水湖工程原先計劃需要建築四條海堤,將整個船灣海封閉。建築海堤第一處地方名叫做乾船澳,又名乾船塢, 又叫官船坳,因為這裏水淺,水退之時,很多漁船都會在這裏擱淺,所以稱為乾船塢。乾船澳是船灣半島尖端位置與劏雞井之間的一個天然海灣。該處兩岸距離不 遠,水深只及膝,水退時行人可以涉水而過,卻是大埔坳往來大美督、涌背、大滘、小滘船隻的主要通道,如 築海堤將兩岸貫通,工程並不甚困難。


第二處地方名門樓頸,是鹽田仔與馬屎洲水芒田之間, 該處海面狹窄,岸邊有石頭伸展海面,約百尺闊度,可以通航,築堤亦十分容易。


第三處地方名為白沙頭,在馬屎洲與白沙頭洲之間,海 面寛闊,海水非常深,是大洋船進出船灣海的主要孔道, 築堤工程非常困難。


第四處地方名為三百頭,在白沙頭洲以東與陸地之間, 該處海面不闊,水亦不深,築堤亦非常容易。


上述四條堤壩一旦築成,便使整個船灣海封閉,由海洋變作內湖,再把海水抽乾,收集附近一帶水源,便可成 一個淡水湖。但最終因為村莊太多,賠償出問題而放棄 了。


後來政府採用另一計劃,在大美督牛坳山及白沙頭洲之間興建一條長度為 2.1 公里之主壩 ,以及在白沙頭洲至東頭洲,東頭洲至老虎鯊半島的伯公咀興建兩條長 200 米的副壩及溢水道。


八仙嶺有三大水源,一為橫山腳,一為烏蛟騰,一為三担籮,新娘潭的大瀑布都是經村旁的大水壩奔流出船灣海。淡水湖工程浩大,但在引水工程卻不用付出龐大經費,因為八仙嶺三大水源都是順着自然地形,奔流匯集到船灣海。


現在的三門仔新村,是從白沙頭洲附近,舊有的三門仔遷村而來,其正確位置在船灣淡水湖的溢水堤附近 ,這堤壩原是一個長形小島,近黃猄坳有一入口,近牛環套也有一入口,面對面山豬排另有一入口,於是形成三個門口,因而得名。昔日三門仔雖是一個小小漁村 ,卻有一間政府津貼學校,還有雜貨店。收地後三門仔全部漁民於 1966 年遷到鹽田仔高排篤,開村建屋,但沿用三門仔之名,以示不忘本。


鹽田仔,顧名思義是產鹽的地方,相信亦與陳氏家族有關,從一份文獻看到香港四大鹽場,船灣鹽田仔排名第三。其餘的鹽場就是大嶼山的大澳,屯門的新墟及黄家圍,沙頭角的鹽寮下。


60 年代,李君毅在登山臨水篇,稱鹽田仔為鹽田渚,又稱作雞洲,長風旅行隊稱它為鬼洲。李君毅沒有解釋為 何稱鹽田仔為雞洲,但相信原因是整個鹽田仔島形狀似一隻雞,有雞頭,雞尾及雞腳。由於鹽業衰落,加上無陸路可達,鹽田仔變成一個無人到的孤島。


60 年代起了大變化,由於三門仔搬村到鹽田仔,政府動用資源發展鹽田仔。首先在船灣半島興建一條公路連接汀角路。繼而建築一條堤壩以連接船灣半島至鹽田仔, 這就是現時的三門仔路海堤。之後再建一堤壩可容納 1000 艘大小漁船的避風塘。此避風塘位於船灣半島與鹽 田仔之間,防波堤壩從三門仔路伸出海面約 500 多呎, 建築堤壩的材料則來自洞梓輸水隧道工程中爆出來的石塊。或者有一個這樣的因果循環,政府沒有建造淡水湖, 舊三門仔村就不會搬遷,舊三門仔不搬遷,政府也不會建造堤壩通往鹽田仔,更不會建造長堤作避風塘 。






大埔社區小故事

撰文:Ping Wo Chu

相片提供:大埔老照片 朱森

64 次查看0 則留言

Комментарии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