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大家每天與口罩為伴,除 了夏天炎熱會稍感不適,這件防疫配 備並未為一般使用者帶來不便。但對 於聽障者,口罩就成了溝通的阻障。 為什麼?
早前看到一條新聞,指香港科技大學研發了一個透明口 罩,並提到聽障者會因為口罩封住嘴巴影響讀唇。如果 不是這個發明,大家或許還未注意到社會上有一個群體 在疫情中的困境。根據香港政府 2013 年的資料,本港聽 障人口約有 15 萬。他們在外觀上跟健全人士幾乎沒有分 別,但與別人溝通時就費勁得多。許多時必須手、口並 用。現在來了解聽障人士與別人互動時的難處。
【助聽器是助手也是障礙 】
聽障者對外溝通的第一道障礙是聽力不足。香港教育局 將聽力障礙分為五個程度,由輕度(聽力閾:26 至 40 分貝)至深度(聽力閾:91 分貝以上)。即使只是輕 度聽障,可能已經聽不到別人的輕聲絮語和普通室內的 談話聲,深度聽障者則會連別人在身邊大吵大鬧也聽不 見。有嚴重聽障的作家史威勒,在著作《聽不到與未被 傾聽的世界》中描述自己在 4 歲前沒有助聽器的情況。
他學習語言的速度緩慢,對外界不感興趣,不太與人互動。
後來,他得到一個助聽器,感覺如同二度誕生。不過戴 了助聽器卻不能解決全部困難。助聽器有一些常見問 題,包括聲音微弱、有回音和雜訊,偶爾還會發出尖剌 聲音,令使用者不適。
助聽器是聽障者的助手,也可能是他們對外互動的障 礙,聽障者必須以唇語(說話時的口形)去增加溝通的 效能,因此溝通對象如果戴了口罩,會增加他們理解信 息的難度。
不過即使沒有口罩的隔阻,讀唇也不是溝通靈藥。英語 只有百分之二十的音節可以靠讀唇來辨識,而中文的情 況也好不到哪裏,有不少發音時口型近似的字詞,聽障 者不可以單靠讀唇來接收信息。
【學口語還是手語更好? 】
上述談的都是與「聽」有關,那麼聽障者說話又會遇到 什麼困難?人們經常將聾與啞雙提並論,但專家認為兩 者沒有必然的關係,早在 1914 年,美國就開辦了一所專 門教導聾童開口說話的學校。史威勒的父母希望兒子可 以說話,以不同方法訓練他的口語。但因為聽力不足, 即使苦苦練習,還是遇有很多難處。「S 是英語中音調 最高的,就算把助聽器收音率調至最大,依然聽不到。」 他說。
當聽與說都不能把信息傳遞得妥當,手語扮演的角色就 顯得重要。在健聽人的眼中,手語與聽障者有不可分割 的關係,然而在 19 世紀,專家認為聽障人士學習語言時, 口語教學較手語能獲得更完整的知識,而口語和手語並 用會影響讀唇和說話的能力,因此歐洲各地以至香港, 聽障童教育都改用口語教學,有一段很長的日子,聾校 沒有教授手語。
近年雖有研究顯示,手語有助聽障者對課堂內容的理 解,可是本港十多萬聽障人士當中,只有不足 4000 人懂 得打手語。幸好香港中文大學有見社會的需求,近年積 極開辦課程培訓專才。
在疫情下,嘴巴被口罩封住,聽障者的溝通必然受到阻 礙,不過即使疫情過去,聽障者對外互動依然困難重重, 除了要有質素良好的助聽器、發音準確的口語與高階的 手語能力,聽障者還需要社會其他持份者的理解和關 懷。亮出真心誠意,可能比亮出嘴巴對他們更加重要。
「中文大學於 2019-20 年度開辦全亞洲首個以手語/口語為 研究重心的雙語學士課程,今年中大專業進修學院再推出 「手語及雙語研究」高級文憑課程,致力培訓相關人才。 」
撰文:張行 圖片:pexels (august de richelieu)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