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T Post

【由課室「拆彈」事件談教學風格】


除了抗疫戰,這陣子俄烏戰爭也是坊間的熱門話題。想起幾年前,有機會上一位俄羅斯講師的課,在這課堂上更體驗到師生在授課與學習上的文化差異。


筆者重投校園時,在一個必修科的課堂遇上 Sue。她是新到任的講師,來自俄羅斯,之前一直在英國的出版社工作。第一課,她花了一段時間介紹手上的課本,要求同學下一節課必須帶備課本,非常高效的同學仔立刻在網上搜尋,發現多家書局均缺貨。「如果買不到可以先用影印本上課嗎?」有同學問,她搖頭說並不贊成這樣做。


【學生要投訴老師】


Sue 十分重視學生有沒有帶書上堂,但她教學的風格卻很 chill,雖然每一課都有特定學習目標,她會鼓勵同學自由表達想法,容許稍為偏離主題的討論,上她的課是輕鬆愉快的。當課程來到中段,同學都開始為考評作準備,某天來自內地的同學小玲急壞了跟筆者說: 「快要考試,Sue 完全沒有提及細節和給分的準則,上 一節課我問過她,但她沒有確實回答。這麼搞會影響我 的 GPA,我每一科都必須拿個 A……」小玲還表示如果 Sue 仍然不解說清楚,她就會向科目主任投訴。


學生看來事在必行,而很 chill 的講師明顯也有她執着的時候。筆者馬上思考怎樣「幫口」跟 Sue 溝通才能既不冒犯,又讓她清楚明白學生的心情和需要。我寫了一封電郵,先感謝她悉心的教導,讓同學在課堂上得益,然後開始解釋華人學生的學習文化跟西方的差異。信中內容大致是:「華人學生一般較為重視考評的成績,因此很希望事前多了解過程細節及評分的準則。」


電郵似乎有助外籍講師理解本地大學學生的「急」,在 接着的一節課花了很多時間詳細解說考試的每個環節和要求,她也當面感謝我的幫忙。沒有把事情鬧大,師生都獲益,算是「拆彈」成功。


【容許「不會做」與出錯】


說到老師的教學風格和觀念,想起早前跟一位年輕媽媽聊天,她談及年前安排女兒轉校的小故事。「女兒初小入讀一家本地學校後,每次談到學校和老師就會表現得緊張惶恐,常常把『老師說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 掛在口邊。但這種情況在轉讀另一家國際學校後再沒有出現。她的校園生活愉快了,還會跟同學一起製作禮物送給老師。」


媽媽好奇老師做了些什麼,直到出席家長日,她明白了。「一般家長都覺得見老師就代表要面對子女的一些問題和缺失。但當天見到老師,他一開口就讚,而且女兒受表揚的原因很特別。『我很喜歡見到她有時候沒完成功課!』」媽媽回憶着。「很多學生不會做的功課就向父母或補習老師求助,作業永遠拿滿分。但女兒的老師不只關心作業的分數,他希望透過功課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困難,以便親自作出支援並修正教學方案。教學 的一方容許『不會做』和『出錯』,正是女兒愉快學習的關鍵。」


筆者的兒子最近上網課很焦躁,他表示回答問題時,老師常常聽不到。於是我一方面了解他的視聽裝備有沒有問題,另一方面跟老師溝通。老師表示會在課堂速度上作出調節,並會在提問時提醒同學別緊張搶答,講明如因為訊息收發問題而延遲作答,老師並不會責怪。這兩天兒子上課時心情回復平和。教學是人與人的互動,學習及文化差異再加上環境因素令課堂產生巨大又瑣碎的 變化。在此感謝在教學上不斷修正的教育工作者。


撰文:張行

圖片:Katerina Holmes (Pexels)




16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