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T Post

【曾是交通黑點 大埔頭拱門行車隧道】



所謂拱門,就是上端呈弧形的門。1910 年九廣鐵路興建時,在大埔的鐵路線上村落加建了兩個拱門隧道;在泮涌的是行人,在大埔頭的是行車。


車輛沿大埔道來往大埔與粉嶺上水之間,均需穿越大埔頭拱門隧道而過。1953 年 1 月大埔頭拱門隧道,有一輛軍車因天雨路滑兼路面狹窄,轉彎之時失火位,甩尾撞 向迎面而來的巴士,軍車無大礙,但巴士車頭盡毁,兩 名車頭乘客受重傷及數人受輕傷。


1954 年 9 月,一輛私家車過拱門橋底後,不知何故失事撞向路邊大樹,輾斃一路過行人,由於衝力過猛,車頭乘客被破碎的擋風玻璃插死,司機亦身受重傷。


大埔公路近大埔頭與水圍村之間的位置,路面一向畢直,但到拱門位置則變成 S 形,兼且非常短促,為交通險要地方,只容許一車通過,由於不能透視前方有沒有車輛駛到,因此撞車事件時有發生。


昔日拱門附近車禍頻生,卻成為大埔頭與水圍村民聯誼的好機會;每有車禍,駐足圍觀的村民,互相問候或細訴近況,對於傷者反而無多大關注之情。


交通當局已在隧道東西兩面裝設紅綠燈以指揮車輛交通,但燈位裝置太迫近拱門,往往在燈號轉換之間產生誤會而導致車禍頻生。當局有鑑及此,於 1956 年 8 月將紅綠燈柱位置移後100 呎,並分别在兩邊燈號停車位置髹上反光白色停車標誌,提高司機警覺 。


基於大埔公路油站至大埔頭拱門一段公路經常發生車 禍,1971 年 10 月,鄉事委員會去函理民府,要求增加限速標誌,以減少交通意外。由於拱門兩端道路狹窄,加上路旁大樹阻擋陽光,行人及司機均視線不淸,陰天及傍晚尤甚,因此該處被形容為交通黑點。


經新界鄉議局及大埔鄉事委員會 10 年來不斷去函要求政府改善,1974 年 2 月理民府決定收回 3/4 英畝土地,擴建道路以改善拱門樽頸交通。1975 年 5 月,大埔鄉事委員會炮轟理民府,遲遲未能完成收地,還表示工程需要押後,未能如期實施。


拱門工程費不外數十萬元,並非龐大工程,但其重要性則不可忽視。 拱門隧道乃新界東北主要幹線的唯一單程行車路,如樽頸阻塞交通最甚,繁忙時間要警方派員控制紅綠燈,無疑是浪費人力,浪費公帑。結果鄉事委員會決定去信布政司、新界政務司、兩局議員辦事處及理民府以表示不滿。


1975 年 10 月,有關當局公布,水圍大埔頭新火車橋工程施工中,預計 18 個月後完成。新火車橋大約在拱門之前 100、200 公尺開闢,待工程完成通車,拱門隧道將停用。當時有報章稱,單線行車的大埔頭拱門,於拆毁後已將橋底路面擴闊為雙線行車,並於 1977 年 8 月中開始啟用云。


查實新火車橋在拱門之前 100 尺建造,施工期間,舊拱門照常運作,兩者是可以並存的。當新火車橋完工,使用新道路來連接交通,才停用舊拱門道路。至於拆毁拱門之說,有待商榷,若然拆毁拱門磚塊,定會影響火車軌地基,兹事體大,定然大費周章,故說法成疑。


如今大埔頭拱門隧道已被填塞綠化,大埔頭方向成了垃圾站。若要找到昔日的歷史痕迹,只能在大埔頭徑近火車路傍草叢,還看到一塊歪斜殘存的石碑。因那時車禍頻仍,村民在拱門對出的大埔頭馬路邊豎立了一塊刻有「喃嘸阿彌陀佛」的石碑!一則以期村民得佛菩薩保祐,一則以超渡車禍亡魂。





大埔社區小故事

撰文:Ping Wo Chu

相片提供:大埔老照片 朱森

97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