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T Post

【新界三大盛事之一 —— 大埔龍舟競渡】


50、60 年代,新界有三大民間地方盛事,一為大埔龍舟競渡,二為元朗十八鄕天后誕之會景巡遊,三為長洲搶 包山與飄色會景巡遊 。


30 年代末,大埔沿海村民,如船灣、汀角等地,已經有 扒龍船活動,不過沒有龍船裝置,只是用長身的刮魚船 充作龍舟,作為遣興而已。及後大埔有魚欄之設,於是 由地方鄉紳聯絡漁民組成小型的競賽,由鴨麻寮(東昌 街)作起點,至廣福橋頭或至南坑口作為終點,當時用 名為「截剿」之稍大型漁船作賽。


當時參加隊伍有汀角、船灣、下坑、樟樹灘等鶴佬漁民, 他們需自備船隻,鑼鼓等等。汀角用的船是刮魚的扒龍 仔,船灣與下坑用的是捕魚的截剿,而樟樹灘則用網花 蟹的蟹艇;當時全部參賽並無龍的象徵裝飾。


由於當時比賽健兒求勝心切,經常因賽龍發生毆鬥而鬧 上差館。幸好當年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鄕紳俞宏波代為奔 走説情,化干戈為玉帛。那時賽龍優勝者的獎品只是一 罎酒,而賽龍健兒所飲用的也不是汽水,而是鹹檸檬精 加沙糖,非常解渴生津。


1941 年日軍佔領香港,龍舟鑼鼓聲沉寂了一段時期 。直 至 50 年代後,元氣稍復,才有扒舢舨作賽龍的雅興 。


1954 年,大埔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龍舟競渡,首次由兩艘英籍人士組成的龍船隊,對抗 7 艘鄕民龍船,這 兩隊龍舟隊分別為黃色背心的鬼佬隊及紅色背心的番鬼 隊,其隊員包括了大埔理民府官黎敦義,新界民政署長戴思德,新界總警司嘉士文,醫官范德霖,及新界各區 的幫辦等等。比賽結果是鬼佬隊龍船於開賽後不久便沉 沒,而番鬼隊則於包尾過終點後亦沉沒。


50 年代末,大埔鄕事會主席俞福倡議恢復龍舟競賽,與 大埔魚市場理民府及警署聯合籌辦,1960 年開始才正式 有新式栩栩如生的龍舟作賽,番鬼佬扒龍船於此際名噪 一時,元洲仔堤畔,人頭湧湧。


當年大會歷屆都邀請港督或三軍司令蒞臨及主持頒獎,70 年代起電視台也有現場直播,另有加班火車,加班巴 士等接送,使元洲仔海旁,一時萬人空巷,也帶來墟內 各酒家座無虛席,雪糕汽水等店舖生意興隆。


80 年代大埔土地發展,元洲仔海面填海建成廣福邨,而 扒龍船地點亦一改再改,近 10 多年已改在工業邨對出海 面 。地方人士亦極力爭取,使之為永久賽龍場地,俾使 與元朗會景巡遊及長洲包山飄色,得以並駕齊驅,為新 界增加民間盛會色彩。


自正式有龍舟競賽後,便需要有龍舟競賽委員會的組 織,當日理民府,漁農處,大埔警署等都參與及提供技術性協助,而每年的龍舟競賽經費,除政府贊助外,地 方團體如鄉事會、七約鄕公所、大埔商會、東莞同鄉會 等都熱心贊助。


自 1982 年起,大埔政務處領導 7 個地方團體:大埔鄉事會、七約鄉公所、西貢北鄉事會、大埔體育會、大埔商會、大埔社團聯誼會、大埔漁民聯合總社等成立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進行籌募經費、裁判、宣傳、交通、 場地練習等工作 。自此之後,大埔舉辦龍舟競賽,又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 。








大埔社區小故事

撰文:Ping Wo Chu

圖片提供:大埔老照片 朱森

150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