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T Post

【從探地到航天的「嫦娥之父」】


天問一號於 5 月搭載探測車祝融號升空,展開火星探索之旅,11 月,神 舟 13 號航天員進行太空站首次出艙活 動。航天再度成為本港熱話,多得科技,身在北京的「嫦娥之父」歐陽自遠早前在疫情下輕鬆「抵港」進入校園擔任講座主講者。這位探月專家多年來熱衷與學界互動,而他個人的追夢之路也極具啟發性。


這天,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透過 3D 全息投影技術將他的影像實時傳送到香港耀中國際學校。


講台上的歐陽自遠泛着微藍充滿科幻味道,而他所分享的題目:《紅色火星的藍色星球夢》將場內科幻氣氛熬得更濃。專家由中國探索火星計劃的進程到天問一號如何透過天上及地上聯合探測方法研究火星都仔細跟同學講解。主講者更與同學一起探討改造火星,讓它再現青山綠水主要的各種科學技術問題,同學均積極回應。


【美國送給國家的重要禮物】


多年來,歐陽自遠經常與學界接觸,也關心下一代的教育和出路。事實是他個人的學習路就是一份實用的生涯規劃教材。歐陽自遠家中兩代經營藥房,父母一直希望 孩子成為醫生,而他自己則鍾情天文。高中畢業時,正 值國家需要大批地質工作者參與地下勘探,少年人決定投考北京地質學院勘探系。


修讀的學科並非自己最心儀的,歐陽自遠依然投入,並 做出優秀的成績。畢業後他隨即繼續進修地球化學,以 化學原理和工具研究地質系統。之後的十多二十年,歐 陽自遠大部份時間從事地球地質方面的研究工作,然而他並未忘初衷,抽時間有系統地開展各類地外物質如隕 石、月岩等的研究。


當他成為了具備更全面知識的專才,發揮的良機陸續出現。1976 年 3 月 8 日,吉林郊區錄得一場流星雨,一個大火球從天而降,隨即分裂成為無數小火球,不久許多隕石散落地上,當地居民十分害怕。那時於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工作的歐陽自遠被委派率領團隊進行研究。一直在探地的他跟夢想的探天路愈走愈近。


1978 年,時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首度訪華, 他當時帶着的見面禮是一塊重 1 克的月球岩石樣本。國 家將那塊石頭分成兩份,一半存放在北京天文館,另一 半則作為研究之用。當時國內航天研究未如今天的成熟,兩年前領導吉林隕石雨考察組的歐陽自遠擁有地外 石頭的研究經驗,珍貴的樣本就這樣交到他的手上。歐 陽自遠從此致力研究航天,最終成為國家探月工程最重 要科學家之一。


【啟動「嫦娥一號」如首天送孩子上學】


曾經每天清晨帶着一壼水和兩個饅頭,孭着一袋工具走 到礦坑觀察和採樣的歐陽自遠,他的經歷說明了成功少 不得勤奮。可是單憑一味的努力仍然未夠,歐陽自遠以 多角度獲取地質學的知識,增加了專業知識的寬廣和深度,成為當時國家需要的專才。


探地艱苦,但航天的苦更甚,其中一個苦頭必然是漫長的等待。1993 年遞上探月工程的計劃報告,一直到 2003 年,「嫦娥一號」才獲拍板開展。他形容啟動國家第一 顆繞月衞星,感覺如同第一天送孩子上學。


做這個比喻的人到底有沒有送過孩子上學,這個不確定,然而據說歐陽自遠為了做研究,基於資料要保密早期長年不在家,試過路經家門卻沒有進去。即使回家也多半留在書房中工作,除了航天科學書籍,與他相伴的還有武俠小說,金庸、梁羽生與古龍的作品在他家中書架佔上一席。「睡前我會看看,武俠是另一個世界,一個沒有煩惱、憂慮且充滿俠義的世界。」歐陽自遠曾說 做科學要抵得住清貧,或許耐得住孤單的能力,追夢者也不可少。


撰文:張行

照片:Maël Balland (Pexels) / 香港耀中國際學校

10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