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在前線教學,校長負責行政管 理——這是一般人對學校兩種崗位分 工的認知。不過優秀的校長雖然沒有 天天站在教壇授課,卻會透過各種途 徑繼續其「傳道、受業、解惑」的為 師使命。大光德萃書院的校長張毅這 天用的方法是身教。
德萃教育機構轄下的首間中學大光德萃於 2020 年 9 月才 啟用,筆者這天到訪位於大埔錦山的校舍,能夠從不同 角落嗅到一陣簇新的味道——包括張校長辦公室牆上的 告示板張貼着,那張印有學校「辦學願景」與「教育使 命」的白紙。
【培育持續學習的社群】
校長張毅說,內容都出自他本人。「辦學願景是過去 20 年在不同國家不同的國際學校服務時的得着沉澱下 來。」約 50 個單字中,有些以熒光筆着了色,包括「專 業及富有活力的學習社群」。本來安坐着的校長,鄭重 地站起來仔細解釋:「學習社群——針對的不只是學生, 也包括我自己。」好學因此也是「教育使命」中強調的 品格,校方希望學生畢業時成為開明及博學型的領袖。 「要注意的是博學型領袖不一定什麼知識都有,博學的 人要擁有的是持續不停學習的心態。」
筆者問:「短短幾十個字,是否代表了你整個充滿學習 和追求知識的人生?」校長認同:「說得好!我會形容 自己是一個傾向於反思型的人。」正如校長所說,A4 紙 上的字句是他過去教學經驗的沉澱,而事實是,校長也 不斷在自己的生活中努力地實踐它,我們可以由張毅成 為大光德萃校長之前的故事找到明證。
張校長在英國讀書時曾在當地學校工作,大學畢業後一 直專注於國際學校教職,曾任教的學校包括泰國、美國 國際學校和英基轄下學校,從事此範疇教育工作多年, 經驗豐富的他卻未在學習上停步。「我不曾在中國國內的學校工作,只執教過一些短期語文訓練課程。」2018 年,機會來了,他獲邀擔任大灣區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外 國語學校的校長。
【國內教學獲益良多】
「那時候,大家提到大灣區只會集中討論商業方面,沒 有人會講教育,我覺得做國際學校教育的人,應該敢於 嘗新,就離開安舒區接受聘用。」一個「新」字說得容 易,內裏蘊藏的並不簡單。「大灣區屬國家級,擁有資 源,會引入先進的教育理念——你看看!」他指着牆上 一張照片,「站在我旁邊的女士是美國國務卿,當年她 到訪中國,也特地來學校參觀。」國內辦學得到國家支 持,而學校為了進步也都努力做好,彼此間有很多互動 分享的機會。與此同時,教育集團經常接待如教育局、 國家領導或其他外賓訪客,張校長透過參與學術與非學 術類型的交流,進一步擴闊視野。
踏出安舒區進入新領域之時,張校長並沒有帶同家人, 獨自居於學校的宿舍。他笑言當時高鐵雖已通車,1 小 時車程就可以往返,但他卻不可以每天回港。「我既是 小學、初中及高中的校長,同時也是教育集團的助理總 裁,一身兼四職,十分忙碌,有時周末也要工作。因此 我每周回家也只可以留 1 天。每次離家上班,當時只有 5 歲的女兒都會把我拉着,央我不要走。」說時校長換 上了慈父的語調。學習求進步從來不是一件舒適和輕鬆 的事,張校長在建立願意持續不停學習的社群之前,先 親身作出示範。
張毅校長表示學校的辦學願景是他多年教學得着的沉澱
除了博學,培育學生的國際視野,成為世界公民也是大光德萃書院的教育使命。
攝影:李彤昕
撰文:張行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