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T Post

【家校合作欠了什麼?】


關於學校的新聞,最近除了停課、復 課和檢疫,還有家長的投訴事件。家 長和學校都是下一代學習和成長的重 要推動者,雙方既然目標一致,家校 之間的風波究竟為什麼會發生?


投訴事情聽聞是這樣的。一位家長投訴教師向孩子動 粗,然而,經過調查之後,得出來的卻是另一個故事, 動粗的是兩位學生,老師是和事老。


在香港,家長和學校聯繫和合作,早在 20 多年前已經開 始受到重視,1993 年,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家 校會)成立,2018 年接近所有政府及資助中小學均設立 了家長教師會(家教會),家校之間有了合作的機制, 但家長投訴校方的事件還是時有聽聞。


【家校溝通的難處】


2019 年,教育統籌委員會成立的家校合作及家長教育 專責小組提交的檢討報告指出,家校溝通常見的困難是 「沒有時間」,而校方更指出他們缺乏處理家長要求的 專業知識或技巧、對被投訴感到擔憂或有壓力、缺乏接 觸有需要家長的渠道。有不少校長及老師認為個別家長 刁難學校、拒絕和學校溝通、與學校持不同的價值觀。


這份報告書讓筆者想起一位已退休的教師的經歴。今年 70 多歲的王老師回憶着 20 年前的事。某學期的家長日 傳來一個消息:她任教數學科的 5A 班一位家長指責她, 學生來求問她不肯教。王老師否認有此事,並要求班主 任請該位家長聯同學生見面了解,可是這個約會一直沒 有成事,而「王老師拒教」的傳聞則在校園中成為熱談。 王老師認為必須解決,於是某天到 5A 班上課時,她公 開向全班同學剖白心情。「我不知道那位同學是誰,但 我沒有做過,感到相當委屈,很希望同學可以帶家長來 跟我見面,把事情說個明白。」


幾天後,該位同學(小玲)和媽媽(李太)在幾位家長 陪同下跟王老師見面。


老師:「小玲同學,我有不教嗎?」 小玲搖頭說:「沒有,只是我怕你,不敢問。」 老師:「你怕什麼?」 李太:「女兒說你上課時很兇。」

老師:「全班 30、40 人,總有一些不專心上課騷擾他人 的同學,我必須管教啊!」 其他家長:「你可以把不專心的學生趕到課室外啊。」 老師:「但他們全都是我的學生啊!我怎可以把他們趕 走不理呢?如果孩子有危險怎麼辦?其實,老師都希望 學生得到學問和知識,如果學生來問功課,我高興都來 不及。」


【一張化解誤會的皇牌】


王老師說到這裏,李太及其他同行的家長們都眼泛淚 光,沒有人再投訴了。究竟,王老師憑什麼化解這個誤會?要知道,她跟其他同事一樣忙碌,別人沒時間,她 也不見得會閒着。她沒有受過處理家長要求的特訓,而 她被指責做了沒有做過的事,不僅感到壓力重重,更加 是又無奈又憤怒。連投訴人是誰,她都不曉得,就更別 說去接觸對方。


王老師的確沒有任何優勢,在她的手上只有一張皇牌, 就是堅持。她為了接觸家長,不介意在學生面前放下師 表的身段訴衷情;她之所以能夠跟家長好好溝通,所用 的「技巧」只不過是人人都會的心平氣和與坦誠。


多年來,各地教育部門致力推動家校合作及家長教育, 目的就是為孩子營造適合健康成長和受教育的環境。上 述故事中的學生小玲,只要老師處事稍為嚴厲,她就會 感到害怕。經此一役後,可以想像小玲必然會變得勇敢、 懂事和成熟,事件也會成為她日後面對問題時的借鑑。 王老師的堅持不僅還自己一個公道,也令下一代得到益 處。有理由相信,只要家長和校方一起堅持,日後社會 可望見到更多「小玲」茁壯成長。



家校合作,目的就是為孩子營造適合健康成長和受教育的環境。


撰文:張行

圖片:pexels.com (Tima Miroshnichenko)

30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