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T Post

【孩子長大了 ——父母的新育兒階段】


每年 1 月 1 日,電視台都會訪問最早出生嬰兒的父母,早前受訪的其中一位新任爸爸笑着形容女兒是他的「情 人」。育兒之旅跟戀愛一樣充滿甜酸苦辣,但跟白頭到老的目標不同,育兒期待的是雛鳥長大高飛。「情人」 長大離家自立,學者稱之為父母的「空巢期」。空巢究竟是怎樣一回事?


「孩子不在,只有我和老公,感覺很清靜,小小單位忽 然變得很空洞。」朋友 A 說,「某天到孩子的房間打掃 竟然不自覺流淚。」朋友 B 憶述着。「空巢期」指父母在孩子成長離家後獨居的新階段,有些父母可能會經歷到「空巢症」的心理狀態,徵狀包括抑鬱、感覺被拒絕 及生活失去目標等。


【「回力標世代」與 NEET 一族】


有父母愁對空巢,有的則為孩子長大不離巢而擔憂。 90 年代出現了一個新詞「回力標世代」(Boomerang Generation)。那個年代由於經濟問題,在西方國家有許多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於是迫不得已回去祖家繼續跟父母同住。


另一詞 NEET 與「回力標世代」同期問世。NEET 指離開受教育階段後沒有工作又沒有受訓練的一群人。2015 年有研究指出香港 12-29 歲年齡人士最少有 2%有半年或 以上與社會失去聯繫並出現社交恐懼。


由於樓價高、房租貴,今天香港很多年輕人都未能離巢獨居,住房問題固然是大課題,但長時間離開職場與社會失聯的情況對心理健康影響深遠,更急需社會關注。 究竟被貼上「毒」、「宅」標籤的隱蔽青年為什麼躲在巢裏?


今年 16 歲的兒子從小最怕一個「學」字,學習代表有對與錯,代表要比較、有成敗,這些都成為沉重壓力,他一直對幾乎所有課外活動說不。但最近他有重大改變, 喜愛繪畫的他決定去報讀繪畫班,原因是:「我的技巧實在太不足。」


【放下高姿態讓孩子選擇】


害怕被批評、害怕面對失敗和害怕吃苦頭不知打擊了多少脆弱心靈向前提步的意志,這「三害」或許也就是隱蔽青年的痛處。多年來筆者曾經無數次解釋和勸導卻未能成功,直到他主動從巢中探出頭來的這一天。當父母其中一項修為該就是耐心等待。


其實當天母子對話還有一段細節。「同學們下課後不是做兼職賺錢,就是去上補習班,我兩樣都沒有做, 感覺自己很沒貢獻。我也想去 7 仔(便利店)做 part- time。」某天下課後他嘆道。如果換了從前的我,會馬上擺出高姿態發出命令:「年紀太小不要想賺錢的事, 先顧好學習。」慶幸當天我的反應是:「循正途做兼職賺錢,也可以獲取一些工作經驗,這誠然是好的,但做 一些跟你興趣和未來生涯相關的事情是否更理想?例如你喜歡繪畫,可以找一些興趣班助教的兼職,又或者自 己去上上繪畫班增進技巧。」結果,兒子在兩個建議中作了選擇。


兒子願意向父母坦誠揭示弱點,這個行動說明了他對父母的信任;他願意採納媽媽的建議則是一種認同。透過這次對話,筆者感覺親子關係比前深化與牢固了。孩子快成年,關心和支援的方式與往日應有所不同,筆者意識到接下來該學習的課題是:怎樣當成年人的父母。在新的育兒階段調校好心態,無論要迎接的是空巢期還是回巢期,父母該也不怕鬱出病。


撰文:張行

圖片:Anastasia Shuraeva (Pexels)

17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