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T Post

【大埔頭老圍(水圍村) 農田曾是黃金地段】


鄧族自明代開始已經居住在水圍(大埔頭老圍)。滿祖 之後鄧宣護生二子,名為敬章與敬羅,敬章公乃水圍渭 陽祖之一世祖,而敬羅公則為大埔頭流光堂之一世祖, 明代至今已有 14、15 代傳承矣。


昔日大埔頭與水圍本屬一鄉,英國人建鐵路時從中一分 為二,此後兩村各自為政,但每年秋祭及十年一屆太平 清醮,仍能團結一致,聚首一堂。


大埔頭老圍於明代由鄧敬章、敬羅始建圍牆,牆外有護 城河圍繞,水深數尺,故有水圍之名。圍門圓頂塑有「大 埔頭」三字,而圍牆四角更建有炮樓。


60 年代所見,除正門圍門尚存外,其餘三角砲樓只剩頹 垣敗瓦。圍內村屋排列井然,由第一巷到第五巷。據說 圍內本有祠堂稱為渭陽堂,但現已不存。只另建一渭陽 祖亭,以資紀念。


水圍村是大埔區內唯一有護城河的圍村,岀入口有 1 個。 90 年代,護城河已被填平,土地增建更加村屋,但圍前 的風水池塘仍然保存,聊備一格。


山川鍾秀,人傑地靈,水圍村的傳奇人物,要説是鄧普 生先生,50 年代開始,已是水圍村代表,長期致力於大 埔教育與社區發展,歷仼大埔鄉事會委員多年,1946 年 组織大埔靑年會,歷任該會主席,並倡辦大埔公立學校。 1947 年復辦大埔頭啟智學校,並為啟智學校校監十多 年。1967 年擔任民安促進會副主席,大埔區學體會顧問, 1980 年被選為大埔社團聯誼會執行委員。1984 年鄧普生 先生榮獲英女皇頒授榮譽奨章,以表揚其熱心服務的精 神,長期致力維持社區秩序 。


水圍村外是一大片農田,聚居十來農户,他們多是在 50 年代初從大陸到港,轉折來到水圍圍外,蓋搭簡單農舍, 從此落地生根。 早期他們以種植瓜菜類,養豬養雞維 生。隨着香港經濟起飛,工商業蓬勃,廠家商賈仍然有 傳統思想,樣樣講求吉利,意頭好的貨品甚受歡迎,賀 年貨品如桃花、大桔,求過於供。於是新界乃至大埔農 業迎來黃金歲月,農業轉型,開始種植桃花、年桔、劍 蘭、百合、水仙、菊花、銀柳等吉利而價格高的農產品, 作批發或零沽,以迎合廠家商賈的需求。毗隣大埔公路 的水圍農田頓成黄金地段。但這種高風險農業,受着天 氣變化,節令變遷,社會經濟影響,一年或只有一次回 報的年花行業在風雨中仍穩步前行。


好景不常,1972 年,港督麥理浩宣布 10 年建屋計劃。 1974 年大埔新市鎮規劃草擬完成,並在 1976 年開始填海 工程,兼且徵收大埔公路旁的所有農地以發展新市鎮。 80 年代初,水圍圍外收地大致完成,大埔墟近郊花農遭 受嚴重打擊。


1984 年 5 月,水圍村區內有 203 個家庭需要重配居所, 有 701 間寮屋需要清拆,其中 164 個家庭合資格獲配公 屋單位,大部份被安置到新建廣福邨。部份入住臨時房 屋。


70 年代大埔公路水圍段的年花種植場大致有: 錦華農場、玉利園、松記園、梅記農場、增記園、煥記 園、全園、鑑記、金記園等,還有梅樹坑部份農場。這 些農場收地後繼續經營的有部份遷往圍頭,但如今已尚 存無幾。只有遷往林村的梅記農場尚存,但亦已改了名 字。


徵收大埔農地以發展房屋計劃完成多年,計有大埔頭段 的太湖花園,錦山旁的太和邨,水圍段的帝欣苑,梅樹 坑的大埔花園,及石鼓壟的寶雅苑等,使無數人樂業安 居。








大埔社區小故事——

撰文:Ping Wo Chu

圖片提供:大埔老照片 朱森

157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