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舊墟歷經繁華與衰落,如浴火鳳凰, 今得以重生。其中故事肇始可從 1892 年 的「大埔示諭」碑刻得知。碑文內容如下:
欽加同知銜,署理新安縣事,候補縣正堂 加十級紀錄十次,鄧為出示曉事,現據職監鄧履中等呈稱,伊祖於萬歷年間,在大埔建立孝子鄧師孟祠。至康熙 11 年,伊祖鄧祥與鄧天章懇承大埔稅地、復在孝子祠側立墟、起舖招賈營生,將該墟出息為孝子糧祀之用。迨嘉慶年間,文元著在文屋村越界起舖,經伊祖稟控前縣,斷結勒石;嗣後各管各業,文姓只可起做房屋, 不得起舖招客。茲因同治 12 年,風颶大作,文屋村沖為平地。文姓現欲立墟、起舖招商等。議忖大埔一墟,為孝子糧祀而立,若文姓起舖,將來彼興此衰,糧祀從何而支。叩乞出示立案等情,到縣。 據此,除批揭示外,合行出示曉諭,為此示仰該處軍民人等知悉;爾等須知大埔墟 原係鄧姓稅地,而墟中出息為孝子糧祀之需,嗣後爾等毋得恃強立舖,攙奪墟息,以致孝祠無祀。倘有恃強違抗,本縣定即差拘訊究。各宜凜遵。切速,特示。 光緒18年5月14日示。告示。 寔貼大埔曉諭
清康熙 11 年(1672 年)鄧祥興、鄧天章二人向新安縣當局申請在大埔頭海濱鄧孝子祠側建立墟場,所得之收入用作鄧孝子祠的營運經費。該墟名「大步頭墟」 ,光緒年間(19 世紀末)改稱為大埔墟, 吸引大埔附近村民來做買賣或趁墟,逐漸發展為區內的經濟中心。
其後文氏夥同七約於 1892 年在林村河對岸建立太和市,隨着廣福橋和大埔墟火車站相繼建成,太和市富善街的商店較受鄉民的歡迎,舊墟商業活動亦開始式微,歷史地位被取代而改稱為大埔舊墟。
大埔舊墟位於汀角路西面 ,80 年代只有一條較為人知的舊墟直街,而商舖亦不多。舊墟直街其實不是一條直的街道,而是呈 U 字馬蹄形,兩端的出入口經美新里都是向着汀角路 。80、90 年代,從這條直街可以看到中國式傳統鄉鎮的蛻變情況,沿街道兩旁可以看到最古老的房屋和最現代化的樓宇。
現代化的有粵發大廈、美新大廈、順景樓及美利大廈。走到巷內會發覺有間保存完整但相當殘舊的馬氏宗祠,其後亦於 80 年代末拆掉了。
舊墟原是大埔原居民鄧氏的土地,設有鄉政組織,有舊墟村公所,聯益鄉公所及青年中心,附近更設立有一間舊墟公立學校。
舊墟有一廟宇天后宮,作為早期居民的活動中心,現在是聯益鄕的祭祀中心,天后宮不遠處有建於 1957 年的賽馬會診所和有 80 年歷史的道教省躬草堂 。
舊墟亦是西洋宗教的聚集地,汀角路有禮賢會教堂,康樂里有基督復臨安日會創辦的三育中學及 1976 年落成的佳普堂。
自從大埔 70 年代末填海造地發展新市鎮, 舊墟雖然位處新市鎮邊緣,但畢竟歷史悠久,因而獲得地產商垂青進行發展。除直街外,外圍亦有大型私人樓宇建立,如太和中心 、八號花園 、翠怡花園等。逐漸使舊墟添上新色彩,生機勃勃,90 年代更有一間星輝戲院,成為大埔最後一間戲院。
大埔舊墟的再度繁華與富善街的百年傳統彷彿是歷史的輪廻。
大埔社區小故事
撰文:Ping Wo Chu
相片提供:大埔老照片 朱森
Комментари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