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太平地氈廠於 1956 年由港督葛量洪爵士主持開幕, 地址是新界青山道二十二咪藍地張園別墅,屬民居建築。後來張園別墅於 1962 年發展成妙法寺。
由於太平地氈廠開設於住宅地段上,政府要求地氈廠覓地他遷。
50 年代政府將大埔南坑規劃為工業區,並在 1957 年宣佈大埔舊墟附近一幅 8 萬平方呎農地獲准改為工業用地, 並會在該地段建設一間地氈廠。
據悉這幅位於大埔南坑村前的私人農地由印度籍巨商購得。並隨即用山泥將之填高與公路看齊,鋪填工程亦於 1957 年底完成。
1958 年展開地基及建造上蓋工程,地氈廠廠房為金字頂鐡架鋼窗單層建築物,寫字樓及辦事處則為兩層建築。 建築物初期命名為香港地氈廠,是大埔第一間具規模的工廠。後在 1960 年改名為太平地氈廠。
1958 年,地氈廠接獲一張大訂單,是洛杉磯格萊曼大劇院(Grauman's Chinese Theatre, Los Angeles )訂製的一張大型地氈,可惜廠房不能容納,於是從倒閉的馬戲團收購了一個 100 呎乘 50 呎的巨型帳蓬作為臨時工地來製造地氈。適逢颱風襲港,工人仍需日夜趕工,但最終能 在限定時間內完成。
1958 年 10 月香港地氈製造公司大埔新廠舉行開幕典禮, 由財政司岐樂嘉夫人主持,到賀者有財政司、新界民政署長、理民府長官等。公司董事為羅倫士嘉道理、賀理斯嘉道理及葉元章。
工廠岀糧日期為每個月的 5 號及 20 號,並以現金發放。 1959 年,地氈廠董事經理葉元章駕車從九龍運送糧款17,000 餘元回大埔途中,被歹徒擄刼,糧款盡失。
地氈廠工人多來自當地農民及漁民子女,有助提高大埔居民的就業機會。廠方在 60 年代更於南坑村建立宿舍方便工人。
1960 年太平地氈廠發生工潮,原因是工人不滿廠方調動工人,及要求增加夜間津貼等 5 項要求,導火線為一名 吳姓工友由保存部調往電針部,薪金由每日 7 元 8 角減為 7 元 4 角。事件導至工廠一度有 400 工人參與停工, 廠方回應是貼出告示列名照章除名 10 位工人。
1962 年 9 月港督柏立基千金巴巴拉小姐主持太平地氈廠擴建廠房開幕典禮 ,廠房樓高 5 層 ,內設各部門所出品的地氈 ,款式及圖案達數百種。
60 年代,太平地氈廠曾派出編織女技工參加巴黎國際展銷會,期間和當地餐館的一名員工邂逅,千里姻緣一線牽,女工隨即變為過埠新娘,一時傳為佳話。側聞地氈廠負責人被法國領事調侃,究竟是參加展銷會還是開婚姻介紹所。
60 年代政府將太平地氈廠打造成旅遊熱點,曾到訪參觀廠房的貴賓包括有比利時國王、美國甘迺迪總統夫人、 影星伊利莎白泰萊等。地氈廠提供貴賓式特訂服務,顧客包括有英女王、伊索比亞國王、泰王蒲眉蓬,紐約州長諾克菲勒等等。
1973 年地氈廠亦發生工潮,原因是工人要求加薪百分之 30,而廠方只答允加薪百分之 15,工人曾激動衝入廠長室,最終要由警方介入。
70 年代,太平地氈廠開始在中國設廠,地氈廠地段亦不斷擴建,70 年代末和長江實業合作,於 80 年代初建成太平工業中心。集團其後不斷轉型發展,走高級路線, 製造高端產品,享譽國際 。
太平地氈廠在大埔是一個傳奇,亦為大埔人的一個集體回憶。
大埔社區小故事
撰文:Ping Wo Chu
相片提供:大埔老照片 朱森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