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梅樹坑是一塊廣袤的寧靜山村,南鄰錦山石鼓壟, 北接林村三渡坑,林村河(大坑)蜿蜒在東面流過, 與大埔頭水圍村隔河相望。
梅樹坑地名的來由,並無定論。據饒玖才先生《香港 地名探索》,對坑的定義為地洞或深谷,在香港通常 解作水渠或山間水澗。而那裏確實有一條山澗由山邊 流出林村河,而梅樹則不多見,故有說是以前山邊長 滿水楊梅而得名。
梅樹坑是河谷沖積地,良田眾多 , 村民多以務農為 生,早期種植瓜菜,70 年代後以種植花卉為主,如菊 花、銀柳桃花等等。梅樹坑於 50、60 年代盛產木瓜, 其中張園種植木瓜樹 500 棵,所產木瓜連續三屆於新 界農展會奪得冠軍。另外張園出產的龍眼、橙、桔、 蜂蜜亦遠近馳名。後來農場後繼無人,張園名聲漸漸 沉寂下來。
由於務農的需要,村內有不少大肥及灌溉水池,在缺 乏安全知識下,60 年代池水曾有淹死幼童的悲劇。而 另一個不幸故事是發生在 80 年代,有小童在石湖潭邊 充滿枯草的棄置舢舨中玩,不知如何遭大火燒死。
梅樹坑的自來水入戶,要 70 年代中才得到水務局供應。 而早在60年代為安裝公共水喉的費用,村前「黃帝石」 旁的多棵樟樹亦要斬伐賣掉籌款。梅樹坑村交通隔閡, 沒有行車路可直達 , 居民出入有三個途徑 :
( 一 ) 由大埔公路經梅樹坑大水管橋出入
( 二 ) 由錦山經石鼓壟般若精舍行人小徑出入
( 三 ) 由水圍村尾經梅花開浩記士多 ,轉入河灘度過大 木橋出入。
最吸引人的地方自然是水管橋,亦是梅樹坑地標之一。60 年代初,那裏居民只靠一條小型木板橋度過林村河 出入。每有發大水,板橋都是隨沖隨搭,村民習以為 常。河灘是一大片養鴨人家,亦建有鴨寮,村童游泳 也不忘拾取鴨蛋。
關於這條水管橋的建造是關乎船灣淡水湖工程之一, 主要是用來引導越山而來的大陸供港東江水,估計水 管橋建造時間是 60 年代中 。至於建水管之時 , 相信 亦同時建造行人設施於水管之上 ,成為水管橋一物二 用 , 方便維修及村民出入。
梅樹坑最具規模的建築,有何氏祠堂和廬江家塾,廬 江何氏家族甚為顯赫,周成王弟唐叔虞封於韓,裔孫 韓王安滅於秦,先祖韓瑊避秦於廬江,隱姓何氏。80 年代政府收地發展期間 , 祠堂因破舊而被拆毀並無重建。
為方便鄉民和遊人而建造三渡坑快樂亭的粵劇班主何 萼樓,於 20、30 年代亦築室於梅樹坑山上。
梅樹坑居民中 ,亦有遷徙自荃灣城門八村的。根據鄉 議局鄕村名册,梅樹坑居民有來自荃灣城門建造水塘 受影響的幾戶人家,大約有 10 人於 1932 年遷入梅樹 坑,極有可能是來自河背村的張姓村民。
80 年代 , 政府因土地發展收回整個梅樹坑區, 並於 90 年代建成一個臨河傍山,地形狹長的梅樹坑遊樂場。 但在公園近山邊盡處位於天橋底下,仍保存了為數不 多的舊村屋,延續了梅樹坑村的存在。
大埔社區小故事
撰文:Ping Wo Chu
圖片提供:大埔老照片 朱森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