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將至,不少學生 正在應付上學期的期考。考試對於學生來說是重要關口,有些孩子聞「試」 色變,而有一些在課堂上已感到沉重壓力。教育局關注學童的精神健康,早前編印了小冊子讓家長認識4種精神病,當中有一 種的名字大眾可能從未聽過。
教育局近年推動融合教育,家長以至社會大眾都 SEN (特殊教育需要的英文簡寫)都不會感到太陌生,究竟 Special Education Needs 涵蓋哪些範疇?
筆者幾年前修讀 HKU Space 的特殊教育文憑課程,學習主題包括讀寫障礙、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資優兒童、 自閉症譜系、聽障。另一個由香港青年協會持續進修中心舉辦的支援特殊學習需要學生(SEN)證書課程,則除了讀障、自閉症、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外,還包括言語遲緩及社交障礙。
【教育局小冊子講解精神病】
兒童在教育方面需要特別支援,背後因素很多,分類也有不同。教育局去年 9 月推出的新網頁「融情·特教」, 則將 SEN 分為 9 類,包括了精神病,早前更編印「關愛孩子好精神」家長教育系列小冊子講解焦慮症、抑鬱症、 妥瑞症及選擇性緘默症 4 種病症。
焦慮症患者長期處於擔心和焦慮的狀態中,抑鬱症患者的情緒則會持續低落,失去對事物和活動的興趣。妥瑞症是一㮔抽動綜合症,患者會不由自主發出如清喉嚨的聲音及聳肩搖頭等小動作。由於近年有一些名人如美國 NBA 運動員馬翰默德·阿卜杜勒勞夫及美國唱作歌手比莉·艾利殊公開自己作為患者的經歷,坊間對病症的認識和關注有所增加。
選擇性緘默症——這個名字許多公眾可能連聽都未聽過,先讀讀患者的故事。雯雯今年 5 歲,她性格活潑開朗,在幼稚園交了好些朋友。升小一的暑假,她和父母由出生就開始居住的外婆家搬到另一個小區。開課後, 雯雯在課堂上表現安靜,喜歡說話的孩子不再開口,而她的安靜是不由自主的。某次上課,老師問她問題,她明明回答了,但老師和同學,沒有一個人聽到她的聲音。
【由焦慮誘發的「選擇性緘默症」】
雯雯患上了選擇性緘默症,她是被焦慮「滅聲」。選擇 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屬於社交焦慮症,患者有正常說話的能力,但置身某種特定環境、在需要說話的情況下持續不說話。
言語治療師指出,熟悉的環境和人物令幼兒產生安全 感,雯雯在短時間內離開了熟悉的學校、居所和人物,安全感驟降,再加上升小一對於兒童本來就是一個重要關口,焦慮便爆發了。
患者害怕成為焦點,常時會冒汗、咬手指、揉大腿、頸 項僵硬,動作較緩慢。由於他們不擅於透過表情表達自 己,會予人木納甚至沒有禮貌的負面印象。可以想像, 兒童患者在學習和社交上均會受到影響。
孩子漸漸適應了新環境,情況會好轉嗎?專家指這種不說話現象無法自然好轉和康復,焦慮的徵狀還有機會由說話障礙擴展到社交障礙,必須盡快接受治療。跟任何病症一樣,及早發現有益無害。專家指有兩個群組屬於高危,由於此病有遺傳因素,家族中有焦慮症患者要留意;而高敏兒童發病率也較高,因為他們接受訊息後或會過份解讀造成焦慮。
兒童的精神和心理健康對成長十分重要,家長想了解更多,可登入教育局融合教育及特殊教育資訊網站「融情· 特敎」。
撰文:張行
圖片:Yan Krukov (Pexel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