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T Post

【七度重修寶誕巡遊 大埔舊墟天后宮】


大埔舊墟天后宮位於舊墟汀角路,是大埔頭、南坑、新圍仔所屬「聯益鄉」的祭祀中心,亦為香港歷史最悠久天后廟之一,香火甚為鼎盛。農曆 3 月 23 日是天后寶誕, 水陸善信都會到天后廟酬神許願,往時大埔每年都在天 后廟前搭起戲棚大演神功戲。由於廟前已是海邊,戲棚 搭在淺灘上,也是一度獨特的風景。


天后信仰源於宋福建莆田,稱為媽祖,元代封為天妃, 清代更晉陞為天后,沿用至今。天后姓林,因出生滿月而不啼哭而取名默,少年時代已掌握靈通變化之術,能預知氣象變化,後登山不返,人以為成仙並立祠奉祀。 其後因鄉人祈求屢應,聲名日盛。


回溯到 1937 年 9 月,大埔發生一場嚴重的風暴,當時天后娘娘曾三次報夢廟祝,預告暴風將臨,囑舊墟居民盡速疏散,詎料廟祝不以為意,未將凶兆告之村民,致災後死傷枕籍。風暴引發海嘯,吐露港湧進的海水將整個 大埔淹成澤國,天后宫亦為狂風大水摧毀,天后金身神像也下落不明。由於舊墟地勢低窪,潮水將所有建築物淹蓋,浸至二樓之高。 造成數百人死亡,屍骸遍野,慘不忍睹。大埔重災區為元洲仔及舊墟一帶。


自天后神像失蹤後,鄉民惴惴不安。於暴風過後四岀尋 找,終於發現天后神像屹立在大埔頭山頂,絲毫未損。 天后娘娘這些神異事迹,至今仍為村民津津樂道。


大埔舊墟天后宮始建於清朝康熙 30 年(1691 年),於 道光 14 年 ( 1834 ) 重修 。 天后廟旁的偏殿分祀有「譚仙宮」及「協天宮」。天后廟共分三殿,中殿一連三進, 後座為天后正殿,供奉天后神像一尊,中殿兩翼,分東西二殿。


1906 年 9 月,一場風災浩刼,將天后宫掃平,經村民集 資重建,然縮減兩翼偏廳。 1937 年 9 月風災引致海嘯, 又將天后宫摧毁,屢經重建,歷盡滄桑。


天后宮內有一古銅鐘,高 2 呎半,囗徑闊 2 呎,鐘面有花紋,中央鑄有較大「國泰民安」四字,旁有康熙 30 年 及正大鑄造等較小字樣,銅鐘有超過 300 年歷史。 相傳是大埔鄉民鄧日瑛攜同 3 個兒子,禱於天后卒償其願而鑄送的。


天后宮內,有兩扇中門,兩旁有石柱,柱上有聯曰 : 陰隲如天澤國感恩同覆幬,亶聰作后南邦頌德薦馨香。上聯有甲午年孟冬吉旦,下聯有沐恩信紳馬文合敬鐫字 樣。殿的右面有關帝神位,赤面長鬚,威武非常。旁有 對聯曰 : 浩氣凌霄漢,金風耀火輪。讚揚關帝之忠心與 威武。關帝之左有觀音像,旁有聯曰 : 西方綠竹千年盛, 南海蓮花九品香。


天后宮曾重修多次,計有 1834 年,1906 年,1937 年, 1962 年,1970 年,1986 年及 2009 年。 天后宮位於大埔舊墟,是當時對外交通要道,人囗集中,善信往來頻繁。 前臨海濱,又是一個漁港,船艇停泊在元洲仔附近,水上居民集中,漁民對天后崇拜,增加不少善信。


每逢農曆 3 月 23 日天后誕前後,大埔舊墟天后宮每年都有大規模的神功戲活動,近年則改為 3 年舉辦一次,表演及巡遊場地則位於對面的「風水廣場」。


天后寶誕期間,大埔舊墟天后宮每年都舉行祈福巡遊, 巡遊隊伍浩浩蕩蕩簇擁天后座駕,道上鑼鼓喧天並有數十人舞動的金龍和醒獅表演。隊伍由天后宮對出風水廣 場出發,經汀角路、太和路、寶鄉街及廣福道,沿路向市民派發祈福彩帶,巡遊項目包括街舞、啦啦隊、銀樂 及陸上行舟隊及傳統的飄色等等,祝願來年水陸平安, 天后誕巡遊已成為每年大埔市民期待的熱閙盛事之一。







大埔社區小故事

撰文:Ping Wo Chu

圖片提供:大埔老照片 朱森

162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