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 年大埔墟新車站建築完成,並規劃好交通運輸地 點,巴士站、小巴站、停車場等等。但似乎沒有設計行 人通道,令居民覺得由大埔墟前往新火車站,遙不可及。
新火車站由 1981 年發展至 1983 年間,這兩年內,運頭 塘居民沒有生活大變化,仍是居者居其屋,耕者耕其田。 附近居民只是覺得多了一個新火車站 。
1983 年 9 月新界環迴公路一部份,吐露港公路元洲仔至 康樂園段土地及路線已經規劃好,一切準備就緒。茘枝 山、碗窰高架天橋於是年年尾開始安裝 。為配合吐露 港公路工程,錦山及梅樹坑山頭的高架天橋已早建築完 畢。1984 年 2 月碗窰的高架天橋亦已完成 。餘下的工作 便是在高山平地上建造超級公路。
1985 年 9 月吐露港公路於正式通車。餘下工程為整理新 火車站周邊,建設兩個大型臨時停車場,舒緩大埔車位 短缺情況,規劃一條行人路,由大埔運動場直達火車站。
政府在 1981 年開始發展運頭塘,除建大埔新車站外,再 沒有任何周邊發展。原因是應付山塘採泥及急切建造吐 露港公路,實無暇兼顧運頭塘發展。另一原因是沒有適 當公共屋邨來安置運頭塘、白橋仔等村民 。
1986 年,陶子峴工地的一切裝備設施拆去並遷走。1987年,政府將運頭塘悉數收回,白橋仔村、嚤囉潭附近亦 不能悻免,填平等待發展,至於桃源洞及附近仍保存着。 與此同時準備規劃南運道至泮涌地帶,但新河道尚未建 成。舊嚤囉潭河道仍保存着,舊有車道、河水車爭路仍 然存在。收地工程繼續中,整個桃源洞村被收回,直至 荔枝山及碗窰村前。桃源洞村民,及部份荔枝山村民遷 往山塘新村或錦石新村 。
填平陶子峴、桃源洞村的山泥,一半是來山塘,另一半 是來自馬窩村前高山上。整個大埔墟南部已是黃沙一 片。1988 年採泥工程繼續在馬窩村前農地進行,碗窰 村前建成新河道直岀海口,目的是由於舊有河道曲折迂 迴,大大阻礙工程的發展。
新河道建成,填平了舊有河道,在其中的 50、60 年代大 埔熱門名勝,嚤囉潭及桃源洞潭,鑪峰學院於 1988 年 11 月正式在大埔旅遊景區歴史上消失了。
南運道規劃完成,增添了一條新道路,並規劃出兩個鄰 近火車站的地盤,分別是新達廣場及富雅花園。
第二次在山塘同一地方採泥,並開闢一條新路由山塘直 達碗窰村前,方便運輸 。位於泮涌村旁,泮涌學校隔鄰 的農田亦被填平,準備發展。與此同時,舊有的泮涌往 碗窰道路,包括人車河水爭道亦消失於拆遷洪流之中,代之而起的是一條新規劃的道路達運道。填平舊河道的 山泥全都是來自馬窩村山上。
1989 年開始,運頭塘邨地盤版圖已經規劃好,並開始進 行第一期打椿工程。運頭塘邨的地盤,地方之大,已經 超越了原本的運頭塘區,直達原來的陶子峴、白橋仔及 桃源洞,極接近高山上的超級公路。而另一方面,馬窩 方面的採泥區,範圍愈來愈大,愈採愈高,似乎是另一 發展區域。同時新火車站旁的新達廣場及富雅花園亦趕 建中,3 個建築地盤廹切營造一個新的大埔住宅區。
1990 年尾,新達廣場及富雅花園已經接近完工階段。亦 規劃了一條馬窩路通山上,建成了馬聰路及馬成徑,規 劃了 6、7 個地段,有待發展。
政府用了 10 年時間,將山塘、運頭塘、白橋仔、陶子峴、 馬窩、桃源洞等村落徹底改變,重新包裝,建屋邨、屋 苑三大座,容納居民無數 ,並完成了吐露港公路,使大 埔交通壓力得以大大舒緩及改善。大埔新市鎮發展得以 向前邁進一大步。
大埔社區小故事
撰文:Ping Wo Chu
圖片提供:大埔老照片 朱森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