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T Post

【 大埔頭鄉與法定古蹟「敬羅家塾」】


大埔頭鄉最早的位置是在如今近林村河的水圍,又稱大埔頭老圍,後來由於鄉中子孫繁衍,人丁往如今近山位置聚居。在 20 世紀初公路與火車路相繼建造,將一鄉從中截斷分隔,於是近河的被稱水圍村,近山的被稱大埔頭村。


據大埔頭鄧氏的歷史源流描述如下:


「大埔頭鄉源流,可追溯至商朝。(中略)大埔頭鄉為「五元」元亮房支派。一世祖元亮公任贛縣令時,值宋南渡。元亮公起兵勤王時,救了高祟之女(趙氏皇姬)。 當時並未知她的身份,後來皇姬與元亮公之子自明結婚。直至自明公仙逝,南宋光宗即位,追封自明公為稅院郡馬,趙皇姬為郡主。吾等子孫,尊稱趙氏皇姬為「皇姑」。


自明公與皇姑生了 4 個兒子:林、杞、槐、梓。槐公之下世代依次為炎叟、文甫、仲昌、觀孟。七世祖觀孟公生有金、玉、堂、滿四子。玉公支派及滿公後裔,於明朝間,定居於大埔頭及水圍,距今已有 600 多年。


滿公的兒子宣護,生了敬章、敬文、敬羅 3 個兒子。敬羅公是大埔頭流光堂眾子孫上祖,敬章公是大埔頭老圍 (水圍)渭陽祖眾子孫上祖,與玉公後裔,合稱為大埔頭鄉鄧眾慶堂。自此子孫繁衍,千秋萬載。」


大埔頭村口有一所啟智學校,是 1954 年增建的,原本村中子弟上課是在祠堂內的。學校操場附近有兩間士多, 為學生提供了飲食的方便。


大埔頭村後的炮樓,或稱更樓或碉樓,具有軍事防禦的建築物。70 年代筆者曾往炮樓參觀,只見頹垣敗瓦,水漬處處,顯然已日久失修,隱約看到下層有一地牢入囗, 但身處其中, 頗覺陰森恐怖。


古老相傳,元朝初期鄧族十世祖鄧敬羅在大埔頭建村, 約有 700 餘年歷史。當時大埔海相當遼闊,山嶺連綿, 海陸盗匪,不時岀沒刼掠。為防海盗及地勢關係,大埔頭所建村屋,全部單層排列成一字形,屋後中部,建一鶴立雞群式碉堡,四面窗孔多個,由護勇日夜輪值看守, 以防盗賊進襲。


有文字對大埔頭地形的美麗描述如下:背枕楊梅山,北依紅岩頭山,東南平疇廣袤,田畦百頃,遠接大埔海西北岸,南瀕鄰林村河,據稱此為風水佳地。大埔頭村村後枕據說有一蒼鬱風水林及古老大樟樹。


大埔頭村的太平清醮,建醮地點都是將村前農田填平搭棚,醮後才重建耕地。


村的祠堂敬羅家塾為傳統的三進兩院式建築,在門前左右各建有一個鼓台,鼓台上各有兩支花崗岩支柱用以承托屋頂。正門石額「敬羅家塾」四字乃清朝著名金石家鄧爾雅的手筆。屋頂正脊及牆頭飾有幾何圖案,而屋內的檐口板就以花草圖案為題的精美灰塑點綴。敬羅家塾中進正廳有一座雕刻精緻的神龕,是於 1932 年從廣州訂製,神龕分六層安放供奉由元亮公至敬羅公各祖先靈位,正廳「流光堂」三字則出自適居錦山的革命家胡漢民手筆。正廳原為課室,其左邊閣樓曾用作老師及未婚子弟宿舍。敬羅家塾曾作書室之用,是族人聚會和舉行傳統節日活動的地方。建造年份已無從稽考 ,據說是明朝由第十三代鄧玄雲、梅溪及念峰公所建,以紀念第十 代先人敬羅公。


敬羅家塾於 1998 年被列為法定古蹟,修復工程於 1998 年底展開,2001 年 1 月竣工。工程耗資約 500 萬元,由政府資助,並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建築署監督。修復工程主要是復原祠堂清代樣式,但亦保留建於 1930 年代較為精緻的部份,以供緬懷。


2013 年大埔頭村在村口豎立了一塊刻有「大埔頭」的村 名石頭,字是由名家書寫,算是很有特色。






大埔社區小故事

撰文:Ping Wo Chu 相片提供:大埔老照片 朱森


90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