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映象》這部由中國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創作編排的首個大型原生態歌舞集,從 2003 年 8 月 8 日首演至今,已從一部純粹的歌舞表演,演變成了昆明的一座文化地標,一個展現雲南少數民族風情、民間歌舞藝術和文化的活的博物館。直到今天,雲南藝術劇院依然可以看到絡繹不絕的觀眾聚集,期待着楊麗萍為觀眾創造一個展現雲南少數民族鄉土歌舞和風俗文化的藝術空間。
楊麗萍生於雲南白族,父親楊印寶,母親楊仙果,均為白族人。從小酷愛舞蹈的她,沒有進過任何舞蹈學校,憑藉着天賦,1971 年從村寨進入西雙版納州歌舞團。以《孔雀舞》成名,憑藉《雀之靈》、《雲南映像》、《雲南的響聲》、《孔雀之冬》等大型舞蹈,深受國內外觀眾的喜歡和愛戴,觀眾更稱她為「舞神」。
如果說,《孔雀之冬》是楊麗萍個人舞蹈技藝的巔峰; 《雲南映象》就是展現她點石成金編導能力的經典。 因為它,楊麗萍從一個頂尖的女舞蹈家成為了殿堂級女藝術家。
【文化珍寶流失讓她震驚】
說起《雲南映象》的創作初衷,楊麗萍當初並沒有刻意想去創作一部怎樣的作品,退休後,她只想回家鄉大理陪伴母親和家人,卻在回到家鄉後,發現村寨裏的年輕人都只熱衷於外出打工,喜歡穿牛仔褲聽流行歌,竟忽略了自己的民族和祖輩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珍寶,很多小時候楊麗萍看過的慶祝豐收、祭祀祖先的習俗、舞蹈、歌謠,如今只剩少數幾位老者還會演繹,這讓楊麗萍很震驚。
楊麗萍擔心:「這些老者去世後,這些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習俗與文化就將滅絕,很多美妙的小調,豐富的鼓點打擊,幾十套的打法以後不再有人繼承下去, 將是多大的損失和遺憾。」於是,楊麗萍矢志要把白族即將消失的文化珍寶整理和傳承下來。
之後,楊麗萍用了 1 年多的時間,走遍雲南深山的大小村寨,發掘和搶救自己民族的文化遺產。過程中, 令她覺得,白族的文化遺產與其由職業舞者演繹,不如由這些地地道道的白族族民表演。於是,她把那些本來在田間務農的少數民族,從牛背上請到了舞台上, 讓他們在劇場裏,盡情表演和展示來自他們生活中的民族歌舞藝術。
2003 年 8 月 8 日,《雲南映象》在昆明首演,中國第一台原生態歌舞集轟然亮相。昆明會堂座無虛席,演出結束時觀眾長達十幾分鐘的雷鳴般掌聲,舞蹈語彙的原生態歌舞集成為當年文化界的一大事件。
【《雲南映象》傳承民族魂與根】
彝、藏、佤、哈尼等 10 多個民族原始、粗獷、充滿絢麗色彩的生活透過《雲南映象》生動地展示在舞台上。 奔放的肢體動作、抽象的畫面構成、空靈悅耳的音樂、 清亮具有穿透力的山歌,將人類對於心靈回歸、生命激情、靈魂升騰的情感渴望表達得淋漓盡致。楊麗萍對《雲南映象》反覆精雕細琢,加工修改,《雲南映象》 每年演出超過 300 場,巡演足跡踏遍世界各地,獲獎無數,把沒有經過任何正規舞蹈訓練的農民請到專業的舞台上表演,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
之後的創作,楊麗萍在風格上逐漸開始從「少數民族」 題材轉向更為中國和東方舞蹈與美學語彙。改編自楊麗萍自編自導的成名作《雀之靈》,楊麗萍於 2012 年推出舞劇《孔雀》,是楊麗萍舞台表演生涯的又一豐 碑作品。與《雲南映象》講求「原生態」的民族文化特色有所不同,《孔雀》追求的是「新東方美學」, 追求精神內核,是一個獨特的、中國感特別純粹的舞劇。
以舞蹈呈現出生命的真實與回歸,植根於文化的本源, 楊麗萍每一部作品都表現出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和感染力。令人驚歎的藝術魅力背後,是楊麗萍多年的冷靜觀察和思考。《雲南映象》並非橫空出世,而是對民族魂與根的繼承。楊麗萍和《雲南映象》演員所表現出來的藝術張力,是對少數民族民間文化的深刻表現和深情禮讚。是藝術與文化上所展現的深層持久力。
楊麗萍(左)和愛徒楊舞(右)於演出完《雲南映象》後一起謝幕(大)
《雲南映象》展現雲南少數民族鄉土歌舞和風俗文化
《孔雀之冬》是楊麗萍個人舞蹈技藝的巔峰
資料整理:徐蓉蓉
文字及圖片:雲南網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