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華是下坑原居民代表,下 坑是他的家鄉,也是根之所 在,無論經歷過多少人生變 化,李瑞華不變的,始終是那 一顆愛鄉的心。下坑的井、下 坑的風景、樹木,都深嵌在其 心中。一切一切;這位被稱為 「環保木匠」者,李瑞華最愛 在鄉間四周拾木,把廢木重新 打造成精美實用之物,令他非 常有成就感。
到下坑村公所拜訪李瑞華,甫踏進內,已嗅到滿庭木香,林 林種種的木塊及製成品充滿在空間內,李瑞華坐在其中,每 撫一下木頭,臉上便流露出滿足笑意,可見他愛木之深。「也 許在別人眼中,這些東西只是爛木頭,但是它們在我眼中卻 是藝術品的原材料,我要拾回它,賦予它新面貌,令它們擁 有第二次生命。」
【收藏歷史寶物】
在鄉間長大,故然是李瑞華喜歡大自然的原因。但是,為何 獨愛木?相信當中總有點故事。就在李瑞華帶我參觀室內大 量擺設的當兒,我的視線,反而給幾件物件吸引過去。第一 件,是一把掛在樓梯邊的擔挑木(又是木);還有一把用木 和銅做成的秤。細看秤上文字,吓!這竟是「大埔市七約公 秤」?寶呀!
眾所周知,大埔墟市的形成,可以追溯至明朝,大埔舊墟市 一直由「新界五大族」管理,即是農產品及生產工具的交換 地,當中存有公秤制度。直至 1962 年,大埔七約新族群建立 (七約即為泰亨約、林村約、翕和約、集和約、樟樹灘約、 汀角約和粉嶺約),這一把竟是當年之物,如非李瑞華保存, 只怕不可能有機會得見。
及後,李瑞華更把古物一一呈至。一隻有 80 年以上歷史之樟 木籠,為李瑞華母親作為嫁妝之物,李瑞華從老屋中尋獲, 最難得還有原配鎖匙,雖不玲瓏華麗,但此籠可能就是令 李瑞華愛上木之最大原因,他見籠如見母,每嗅此樟木籠餘 香,當年與母親相伴相依之點滴,馬上在心間迴盪……「我 們的祖先很聰明,他們在開村時,在村之外圍遍植樟木,樟木之香能辟蛇蟲鼠蟻,又是名貴木材,自小嗅着木看,怎會 不愛?」至此,終於找到李瑞華愛木之因。他惜木,也懂木, 任何木材料在他手中,李瑞華皆可看出,此木可以雕成什麼 形狀。
【蘊含對鄉對親深情】
李瑞華把下坑村公所內佈置成一個充滿香氣的小型博物館, 在幾層樓間,看到大批大埔舊貌照片,碗窰之古碗仍保存着, 客家婦女的傳統服式,又在照片中呈現,從相中,我們可以 記回往日大埔村屋的生活情況,那些年下坑海邊的晨曦;盡 日餘暉心中留,下坑海邊的晚霞外照;汀角路旁,昔日村民 行路出大埔墟的記錄。
「我喜歡留在這個空間,整弄拾回來的木頭,看着舊照,想 想,當年從下坑村中遠望,可以見到風可吹動的白沙,清澈 見底的海水,中間小丘有紅樓,遠處是馬鞍山,近岸是捕漁 小艇,滄海桑田,如今城市發展,綠水不再。」
去者已去,雖願青山留,可惜歷史巨輪迅速前進,很多舊物 舊景都留不住了。如今李瑞華只抱持一顆平常心,弄木雕枝, 在一片舊木群中,重新把他心中的美景畫鑿於木枝裂紋間, 每一件木製品,就是他對家鄉舊貌的懷念,識得他心者,才 懂得這些木雕之珍貴,珍貴在於它蘊含了李瑞華對鄉,對親 的深情。
李瑞華最愛在鄉間四周拾木,把廢木重新打造成精美實用之物,令他非常有成就感。
一隻有 80 年以上歷 史之樟木籠,為李瑞華 母親的嫁妝之物。
這就是「大埔市七約 公秤」
碗窰之古碗仍保存着
撰文:徐蓉蓉
攝影:李彤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