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T Post

【離牆 3 厘米的雕塑】


香港藝術學院於 5 月起在賽馬會展廊推出了一系列展覽,包含 4 個由香港藝術學院學科統籌/講師策劃的展覽,分別對應 4 個主修科目:陶瓷、繪畫、攝影及雕塑,並由《離牆 3 厘米的雕塑》揭開序幕。


就展示作品來說,賽馬會展廊或許是一個具挑戰性的空間,然而,這項挑戰正激發了策展人的興趣。香港藝術學院的校友及學員獲邀透過他們具創意的想法及點綴,將這空間轉化為一個充滿實驗性及啟發性的展覽場域。


觀眾除可拾級而上,思考作品與空間的關係外,亦可透過 5 月 22 日(星期六)的學院 Facebook 直播參與藝術家分享,又或於當天到學院本部與藝術家面對面交流!這類主題的藝展在香港相當少見,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到場欣賞及支持!


《離牆 3 厘米的雕塑》


展期: 2021 年 5 月 4 日 –6 月 13 日

地點: 香港藝術中心地下至四樓賽馬會展廊

參展藝術家: 陳安瑤 | 張穎欣 | 葉子珊 | 姚君豪 策展人 : 林嵐


「藝術家分享及會面」


日期:2021 年 5 月 22 日 ( 星期六 )

創作分享會時間: 1:30pm–2:30pm @以香港藝術學院

Facebook 直播形式進行藝術家會面時間: 2:30pm–3:30pm @香港藝術學院本部

講者:陳安瑤 | 張穎欣

主持人: 林嵐

語言: 粵語


【燒腦西班牙神劇 ——《第二聲鈴響》】




《第二聲鈴響》是 2021 年西班牙驚悚懸疑影集,於 4 月 30 日在 Netflix 首播,改編自哈蘭柯本(Harlan Coben)於 2005 年出版的《無罪之最(Inocente)》 熱門小說。開播後立即惹起身邊劇友們的熱烈討論, 大讚此劇燒腦又夠心思,吸引筆者一口氣追看了全劇 8 集,果然沒有令我失望。


故事敘述男子 Mateo 在一次幫忙調解紛爭的時候,誤殺了人,讓有前科的他墜入萬丈深淵,本來想要重拾人生好好過活,卻在他的老婆疑似外遇後,一切都變調了,他也再次被捲入另一起離奇的修女死亡案件!


本劇每一集都以一個全新視角在說故事,以不同主人翁的角度,在觀看整起案件的始末,觀眾被剝奪了上帝視角的特權,一集一集的跟着不同角色拼湊整個事件的真相,彷彿我們也置身於其中,跟着一同解謎, 再加上快節奏的敘述步調,高張力的緊繃氛圍,使人一集接一集的看下去,完全停不下來!


最考觀眾的是記性,因為此劇角色數量繁多(而且還有各種假名),人物關係也十分複雜,建議可在觀影期間稍做簡單筆記,將動輒 5~6 個字的名字給記下來, 跟着警方抽絲剝繭不斷推敲,將會體會到十分過癮且讓人着迷的懸疑推理劇。


個人很欣賞奧瑞歐導演的敘述手法,案件其實不是很複雜,可是卻可以被奧導搞得無敵燒腦和懸疑,同時又不會資訊量過於龐大到超過負荷,最後還會給一些具有寓意的呈現,以及最後賣弄一個驚人的「看不見的秘密」,令觀眾不禁歎喟,高!


【The Mind of the Book】





書名:《社交天性》

作者: 馬修‧利伯曼


人類由嬰兒時期開始,會慢慢學懂洞悉爸爸媽媽的心思,到底這是與生俱來的本能,還是因為潛而默化的練習?為什麼我們總需要被人喜愛、而總是難以鼓起「被討厭的勇氣」?


社會認知神經科學之父,著名心理學家馬修·利伯曼,結合神經科學與社會心理學研究人類行為,探索大腦對於人際社會如何反應,有了驚人發現。比起金錢與其他外在獎勵,我們天生更渴望與他人連結,且終生受此動機驅動。


億萬年的進化歷史造就了人類最具特殊性的器官——大腦,而人類大腦特殊性絕不只是擁有記憶、推理等認知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大腦同時具有社交天性,由社交連接、心智解讀和協調三大力量所驅動。如果對社交天性有更精準的理解,將可大大改善我們的生活與社交幸福感!


大腦對於危及社會連結(Social Connection)的威脅,其感受就像遭受生理痛苦一樣。藉由啟動感受生理痛苦的大腦神經迴路,社會痛苦(Social Pain)促使我們將幼童帶在父母身邊,確保他們的生存,也確定了人類需要維持社會聯繫的終身需求,如同食物與保暖不可或缺。


書中亦提及為何智商愈高的人愈不好相處?原因在人類的智能認知能力腦區通常位於大腦外側,而思考他人及社交相關腦區位於大腦內側,它們像是一個「神經蹺蹺板」的兩端,通常社會認知神經網絡打開的程度愈高,負責其他非社會思考的認知網絡關閉程度也就愈高。


撰文:紀子

7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