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聯益鄉地區事務委員會主席、大埔頭 村原居民代表鄧銘泰(泰哥),由出生至 今,數十年來一直在村中生活,這裏不僅 是他成長的地方,也是根之所在。自小到 大,他可以自由自在,享受生命的每一刻。 看着先輩心懷慈念,為村民服務,為家族 積福,更喜歡深入研究中國文化,一切一 切,都影響及鄧銘泰對為村民服務,對中 國藝術,也有着濃濃的責任感和興趣。
坐在鄧銘泰(泰哥)家中花園,與他細聊成長開心事。 他拿出一個珍貴的伏虎羅漢田黃石雕給我細賞。「這叫 隨形雕,是清代福州一位工匠鄭祖竹根據田黃原石雕成 的,很美的舊工,難得找到它!」撫着玉石,他那興奮 的勁兒,令我明白什麼叫「開懷」。
都說玩物喪志,但是泰哥完全否定這個說法。「我只覺 得以物交友是一種樂趣,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把心愛藝 術品拿出來互相鑑賞,是文化交流,是知識提升。」
【先祖事迹令家族光榮】
能夠做到玩物而不喪本性,泰哥認為,一個人品格的好 壞,與成長教育有莫大關連。「我生長在一個積善之家, 這是自己的福氣,先祖鄧勳臣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 大慈善家,我們一直住在大埔頭村,出名的 9 間屋就是 祖居,從來受着的,就是對人要好,要幫助人的教育。 他的事迹,一直令我家族人感到很光榮。」
鄧勳臣在生時,捐出私家地建大埔馬會診所,又建村校, 讓孩子可以上學讀書;還有一項大功德,就是在大埔頭 村內,建了一座萬安墳。萬安墳建於 1918 年,主要是安 葬大埔多次天災去世的無主孤魂。第一次世界大戰,鄧 勳臣眼看戰爭期間屍骸遍野,無人領葬,慘不忍睹,遂 向政府申請撥地 3 萬呎安葬骸骨。1937 年,香港遇上 9.2 大風災,大埔區內逾千人被淹死,屍骸遍佈大埔區,鄧 勳臣慈悲為懷,再度出錢出力,發動群眾把骸骨集中安
葬於萬安墳內,每年春秋二祭,均率眾後裔子孫前往祭祀。
泰哥不忘先祖功德:「他完全不忌諱,就是大年初一, 有人叩門求棺,他也肯開門接見,安排村民助喪家辦理 死者身後事。先祖福澤惠及後人,今日我家族人一直平 安過活,得人尊重,先祖的善行我們積福不淺。」
【家人歸來祖居打地鋪】
鄧勳臣除了積善,對兒孫教育也相當重視。「成長沒 有壓力,但祖上要求後輩一定要讀書,我自問不是喜 歡看文件之人,但甚愛研究建築學,我是一個 Building Engineer 建築工程師,畢業於英國利物浦大學。也喜歡 涉及商界事宜,故而也在馬來西亞及緬甸開過玉石店, 在廣州做美容護膚品生意……」美容護膚品?泰哥笑得 開心:「對!這是一門大生意呢!我很容易與人交心, 所以很多朋友有好貨都會交給我處理,年青時也在商界 學到不少經驗。」
人到中年,泰哥如今最想品茶賞花,閒時細弄玉石,人 生樂事,莫過於此!「父親過身後,我更加思鄉,人到 了某個年紀,最珍惜反而是親情,我的兄弟姊妹們全都 移民外國,只有我一家在港居住。當年祖先在華安里有 9 間屋,政府為了規劃建設新大埔,用新華安里這塊地, 和我們換了華安里 9 間屋,我在新華安里建了一幢物業, 這是我心中的家族代表性物業,手中持有任何房產也好,我都只會住在這間屋子內,不會搬走。家中有什麼 大事發生,兄弟姊妹從外國回港,6 個家庭全都不住酒 店,寧願在我家打地鋪,也要聚在一起,這是親人們對 先祖,對家鄉的懷念情誼,是任何金錢也買不到的。」
祖先之德,在泰哥心中種下善之根,其次,也在他心中 灌下對藝術美之鑑賞能力。「我喜歡歷史,喜歡文物研 究,覺得中國文化有深度,有價值。喜歡田黃,因為它 有個『黃』字,我們是炎黃子孫,特別愛『黃』色。喜 歡任何古物,都是一個緣份,就是在街上執到一塊石頭, 喜歡它,也只因為它的形態萬中無一,與價值無關,就 似茫茫大海旁的一粒小沙,是天然的,有一種特殊的味 道。」
玩物不單令泰哥長志,更成為他與村民相處的交誼方 式。「服務人群,不用天天硬蹦蹦出來呼口號,在品茶 觀物間,與村民們交流民生,這時候的相處,才是真情 真意,才會聽到真心話,爺爺受人尊重,感覺自己人緣 也可以,也想為鄉做事,我不求掌聲,掌聲不重要,就 是做出成績,獲得獎勵也非我最喜,我只開心於能幫到 別人,這才是我永生追求的,希望做到的人生目標。」
鄧銘泰非常喜愛這清代田黃伏虎羅漢
2019 年 7 月 1 日,特首林鄭月娥頒授「行政長 官社區服務獎狀」予鄧銘泰。
撰文:如風
攝影:李彤昕
圖片提供:鄧銘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