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T Post

【張育勤致力統籌青年活動】


記得年多前,第一次見張育勤,他開開心心地教我如何種菜,怎樣播種才有好收成;一段日子之後,他轉換了工作環境,但渾身更見活力,尤其早前為「大埔青年網絡」統籌活動,作 為 8 位小領袖的其中一位,提及期間與一班年青人共同吸收文化知識,共 同開心相處的歡樂,張育勤的眼睛一直在閃光,笑容從未停止,他愛這個任務,更愛這個活動後所得,為人生定出了奮鬥的新方向,張育勤在今次活動中得着太多。


沒有避談年齡,看來仍是一個大男孩模樣的張育勤,原來已是一位 29 歲的年青人。「本來,我以為自己已經超齡了,原來 29 歲還符合擔任小領袖的年齡,只是今年是最後一年,仍然可以在『大埔青年網絡』做小領袖, 明年便要用另一個身份參加了,但今年一試,獲益真夠 多!」


【擔當小領袖籌辦活動】


半年前「大埔青年網絡」籌辦活動,安排 8 位小領袖出 任活動統籌。8 個人分成紅、藍、黃、綠 4 組,負責構思適合小朋友的遊戲活動,以及安排入營後的起居作息,活動程序,完成分工後,每位小領袖便要負責照顧入營小朋友。


活動第一個項目,在歷奇公園走綱線威也。張育勤早前曾玩過兩三次,內心的恐懼感已消失。「作為小領袖, 我知道小朋友看到綱線有一定高度,內心可能會懼怕, 我們已做足安全措施,作為小領袖,我決定第一個帶頭走綱線。」


自覺責任大,張育勤事事行先。「看到小朋友害怕不敢行,我鼓勵他們踏出第一步,通過鼓勵,增加了學員勇氣,最後,全組成員都完成了走綱線遊戲。看着別人踏出第一步,我彷彿見回當日踏出第一步的自己,完成後, 內心充滿着把困難和恐懼克服的滿足感,很快樂。」


張育勤性格穏打穏紮,但不擅長發言,通過「小領袖」 訓練,他自覺在各方面都有了改變。「原來,只要分工 仔細,大家知道負責的部份,內心具集體精神,就是有突發事件發生,也可以做到處變不驚,我覺得今次宿營任務,培養了我的主動性,加速了成長。」


【認識了一班新朋友】


由獨自處事,至成為帶團領軍一員,與一班中學生團員相比,張育勤儼如是他們的大哥哥。要令小朋友對自己有親切感,團員間大家一定要互相認識。「通過破冰遊戲,大家很快便熟稔了,只是幾天時間,我就有了一班新朋友。」


活動中,除了遊戲,更多是安排團員了解客家文化及大埔歷史。參觀泰亨村,令張育勤印象深刻。「首次深入了解泰亨村的歷史,令我意識到自己和中國古代文化氣息相連,文天祥的後人向我們談回祖先的事迹,令我感覺與文天祥這位古代英雄人物接軌,他是存在過的。」


文氏宗祠尤其令張育勤眼界大開。「原來文氏後人對於歷代祖宗的歷史,是如此認真地保留,修建文氏宗祠, 講究磚瓦、牌匾之用料,對中國文化和祖先很重視。」 之後,往林村參觀天后宮,吃盆菜宴,遊覽慈山寺,每一個活動安排,都令張育勤有得着。「通過今次活動, 令我明確知道,我喜歡為人民服務。近一年,我在街站派發抗疫物資,做宣傳工作,接觸很多年青人,我們的笑容,為他們服務的態度,每每都可以得回他們感謝之聲,滿足感非常大。」


張育勤特別感謝他的好兄弟張育文。「育文帶我加入『大埔青年網絡』,透過這半年訓練,令我在實踐中看到自己各方面的進步,我很感恩,很難忘把機會交給我的人, 相信以後再做這類活動統籌工作,我會更容易掌握。」 張育勤希望疫情快過,令他在統籌青年活動時,除了本土遊,還可以踏出香港。「今次活動反應非常好,希望未來社區有更多這類青年活動,帶領青年人看世界,拓闊他們的視野。」

張育勤(前排者)對文氏宗祠留下深刻印象

張育勤(右二)與小領袖們合攝

張育勤(右一)與一眾參加者參觀遊歷大王爺廟


撰文:如風

協力:李彤昕

圖片提供:張育勤

53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