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角路民生關注組主席劉志成博士,並不是大埔原居民,但是他對大埔感情之深,在他完成大學土木工程課程後,不在英國生活,反而返回香港,在大埔創建個人事業,更多的時間還用於為居民服務,由此便可看出,他從來情歸故里。
近日新冠疫情嚴峻,劉志成博士不畏危艱,天天跑到抗疫第一線,由為確診者派物資,至為政府包裝抗疫包,親自把抗疫物品送到鄉民手上,便知他已把根深紮於船灣,他成長的地方。「我在大埔居住,在船灣長大,但不是原居民,父母在上世紀 60 年代搬來船灣,開了一間『鄉村士多』,我在船灣長大,接觸的全是鄉土風情,深深感受到鄉親間濃濃的人情味,一條村,村民互相認識,不同住在巿區樓宇,可能只認識幾位鄰居。」
【選讀土木工程】
鄉村地方大,加上屋連屋,家家戶戶都有很多小朋友,大家可以一齊玩。劉志成博士小時候,最愛跟大人往海邊執蜆,又或跑上山去,童年過得自由快樂,中學畢業後,他才赴英國讀書。「那時,港英政府要在大美督建水塘,附近幾條村的農地全給收回,家家戶戶沒有田地可耕,惟有另謀生計,那時幾條村的村民,百分之九十都往英國謀生,我讀完中學,也跟風到英國讀預科,之後入讀大學。」
數十年前,劉博士剛入大學時,最先申請讀電腦科。「暑假時與一位同村兄弟相聚,他這樣分析給我聽:『電腦才剛開始,如果你讀完書想返香港發展,香港地少人多,土木工程人才需求大,讀這科才吃香。』這一番話真的說服了我,之後我決定選讀土木工程。」劉博士坦言最初對土木工程興趣不大,一直讀下去,慢慢才培養出興趣來。
完成大學學業後,劉博士在英國工作了 5、6 年。「最後,我覺得要在事業上為自己定一個方向,是留在英國?還是用自己的工程知識幫助村民,為村民提供建屋技術? 最後,我決定回港,還回大埔鄉間定居,這樣便可以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村民提供和解決與屋宇有關的技術困難。」
【決志為民解困】
在英國,劉志成博士參與的土木工程工作,大多與多層大廈,寫字樓等項目有關。回港後,劉博士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多考了香港政府建築物條例兩個牌照,成為註冊結構工程師後,他既有資格「入則」,更有資格「簽則」。「考到這兩個牌,方便我日後工作,令我更具專業資格為村民服務。」
劉博士非常好學,除了憑專業知識建立事業,他還希望幫助到鄉村村民解決建屋問題。「很多村民找人建屋,往往遇到爛尾問題,有些在前期已建不到屋;有些屋建成了,卻拿不到滿意紙,對村民而言,建屋只是想有一個安居之所,看到他們為此難過,徬徨,承受心願未了的遺憾,那種痛,我感同身受,由此立下一志,要盡力為村民把屋建成,讓他們可以安居樂業。」
在鄉郊地建屋,由「入則」至「簽則」,至可以入伙,過程絕對困難重重。劉志成博士會不會感到壓力?「每個工程都有難處,一定會遇到壓力,但想到聘用人對我有信心,便增加了我對工作難度的挑戰性,如果憑個人能力,可以把困難解決,這可是精神上最大的滿足感,所以我不怕壓力和挑戰,為民解困之志,成為我人生的奮鬥動力。」
為民解困之志,成為劉志成博士人生奮鬥動力。
劉志成博士(左四)與村民一同派發抗疫物資
劉志成博士不畏危險,天天為居民派物資。
撰文:如風
攝影:李彤昕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