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T Post

【T - POST 第94期 專欄】


【在家安老之需要】


自第五波新冠疫情起,至今衞生署防護中心一共錄得超過 9,000 宗死亡個案,70 歲或以上長者佔死亡及重症個案的大多數,很多更是住在老人院之長者。總相信,如果不是安老設施做得這麽差劣,老人院不是負荷過重,人與人之間不用住得那麼密密麻麻,在第五波疫情期間,香港也不至於死那麼多老人家,不會有那麼多長者受感染,今次疫情,令我真正看到安老之需要。


新界村屋的設計其實非常笨拙,香港的建築條例也定得太死太實。就像我們住在鄉郊的老者,在生活上,也因為居住條件所限,對他們的照顧不足。村屋大都是兩層樓,地下一層是廳和廚房,二樓才是住房區,如果長者住在家中二樓,上落樓層除了不方便,每年由二樓樓梯摔倒的意外不絕如縷。就是住在丁屋,丁屋可建 3 層樓,每層 700 呎,但是也因為一間屋可能住上兩代人、三代人,甚至四代同堂,居住地方依然不夠,最後也要把年長父母送往老人院,令長者覺得被拋棄。


長者可以在家居安老,既方便子女照顧,也可以令長者不致感到孤單,有遭子女遺棄之酸苦,在人道觀點而言也非常重要。如何照顧年邁長者,可以令長者居家安老,已經成為最需要關注的社會大問題。


如何令長者可以在家居住,不需要到安老院,這個問題一定要深入分析,認真解決,政府實在應該深層次考慮。


社長的話

林奕權


【人是習慣的動物】


在網上看到一段相信是在動物園拍攝的視頻,片中一隻袋鼠雙手拿着紅蘿蔔吃得津津有味。忽然來了另一隻袋鼠突襲一搶,手上美食瞬間消失。見袋鼠呆若木雞地站着,似在等待遊客再給牠另一根紅蘿蔔。


一個動作做得愈多,大腦神經細胞就會因頻密通電而被白質包裹,變得粗壯穩固,通電因此加快,行為就成為習慣。有些幼童跌倒後會自己站起來,有些則等待身邊大人把他抽起身,這是習慣;我們一邊搖頭一邊說「好」不太自在,這是因為我們不習慣這樣做;袋鼠被搶去紅蘿蔔後,深信遊客會再給牠新一條而呆着等候,這都是習慣。


教育局宣佈恢復面授課堂,學生恢復期盼已久的學校生活,香橙老師也拾回那實在且久違的師生互動。只是學生在家上網課已有一段日子,無論家長和老師怎樣努力,始終家就是家,校就是校,學生的坐姿、整潔、投入度、社交智慧等可能都有點倒退。


學生倒退幅度不一,適應進程各異。香橙老師相信暫時的行為偏差,並不是學生頑皮。香橙老師會提醒自己要多扶助學生適應校園生活,跟他們商討合理的行為指標,並適時跟學生檢討適應進程。作為家長的我們如果連穿新鞋、剪短指甲、假期後首天上班都要時間習慣,那學生需要時間適應生活轉變也算正常。


他們不是頑皮,他們只是需要時間。


四方八面

香橙老師


【社區動員的奇迹】

4 月上旬,特首宣佈以「全民快檢」代替坊間流傳已久的「全民強檢」,為全港市民送上抗疫服務包,並鼓勵於 4 月 8 日至 10 日連續進行快速檢測,以剔出潛在確診者,切斷社區傳播鏈,最終成功發現 2,835 宗確診者;計劃成效是否顯著,社會上有不同意見,我在此不作贅述,而從計劃的前期籌備至實施階段,我及一眾熱心人士亦有幸參與其中,期間竟發掘出社區中龐大義工潛力。


得知政府宣佈須在數天內包裝逾 3 百萬份抗疫服務包,並希望動員地區義工協助時,我心中第一個念頭就是:難!


難處不單在於時間緊絀,更在於籌募人手,畢竟當時正值疫情最高峰,天天逾萬宗確診,街坊出門亦須經多番考量,遑論冒險無償服務;我雖心存憂慮,但仍嘗試聯絡熟稔的義工協助,然而,響應呼籲的人卻出乎意料地多,每個包裝中心都有近百人到場支援,甚至因場地容納人數限制而須將他們編配到不同時段或其他地點,於萬眾一心的情況下,最後僅僅花了兩天時間已超額完成目標。


完成包裝工作後,緊接而來就是為全港 3 百萬家庭安排送遞,其中包括衞生情況較惡劣的偏遠鄉郊地區及三無大廈,如要為他們送上物資,同樣需要人手,幸有一群年青人主動與我聯絡,表示願意為社區背負風險,將一袋袋檢測套裝送到高危地區,才終於在 4 月初「全民快檢」啟動前完成前置程序。


從「全民快檢計劃」的前期物資包裝到分發,社區中的義務力量不論老幼都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可預見計劃若非民間人士竭力支援,實難以於預定期間完成,因此,或許最終成效未必盡如人意,但過程中展現出龐大的社區動員力,已成功打破香港人冷漠被動的刻板印象,並成功以眾志成城的姿態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希望日後政府於制定措施時,可以放心將「社區動員力」亦納入考慮因素,相信市民屆時亦能回應期望,再次為社區締造奇迹。


四方八面

羅曉楓

大埔南分區委員會副主席



11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